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活,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襄助光绪天子履行戊戌变法,除旧维新,以冀国强。
由于变法危害到大清王朝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失落败了。
谭嗣同被囚杀,年仅33岁。
梁启超称他是“为国流血第一义士”,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要文献。

谭嗣同像

一、官宦子弟,童年艰辛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一户官宦人家,其父谭继洵字敬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于长沙乡试中举人。
咸丰九年(1859年),赴京会试得中贡士;次年四月补殿试,考中三甲八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
后钦点主事,补授户部主事钦加道衔。
自从谭氏先祖谭逢琪弃武习文后,谭继洵是浏阳谭氏家族金榜题名第一人,留京做官,并把家眷带到京城。
自此,谭家成为湖南远近有名的官僚地主家庭。
谭嗣同母亲徐五缘是个恪守封建礼教、勤俭持家的传统女性。
她从前和谭继洵结婚,“恭俭诚朴,居常阃内肃然,家人皆秩秩有法,以是心常敬之,窃谓其有古贤女之风”。

戊戌六正人谭嗣同传略

浏阳河源头——大围山龙泉瀑布

谭继洵在京城为官后,徐氏与家人一起进京。
谭嗣同出生时,谭继洵与徐氏已有二子二女。
谭嗣同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他自幼资质聪慧,“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与二哥嗣襄一起,师从毕纯斋,读《三字经》《五字鉴》《四书》等启蒙书本。
按照父亲设定的方向,走科举入仕的道路,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1870年(同治九年),北京发生了一场瘟疫,带走了谭嗣同的亲人。
先是谭嗣同的姐姐谭嗣淑传染了白喉症,危在夙夜迟早。
母亲带着他和大哥从通州赶到北京探望。
姐姐没能救活,前去探病的人都被传染上了。

老北京民居

没几天,姐姐、母亲、大哥都染病去世。
谭嗣同昏去世三日,竟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父亲特地改他字为"复活"。
母亲的早亡使谭嗣同过早地失落去了母爱,也失落去了家庭的温暖。
侍妾陆氏被谭继洵扶正为继室。
而谭嗣同脾气倔强,始终不得庶母欢心。
陆氏对他随意率性打骂,视若眼中钉,在生活上加以各类虐待,还在谭继洵面前说他的坏话。
谭继洵宠信陆氏,谭嗣同也逐渐得不到父亲的欢心。
庶母的虐待和父亲的冷落,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对封建礼教无比仇恨的种子,也为异日后愿为变法而流血捐躯的倔强态度埋下了伏笔。

浏阳谭嗣同故居

1877年(光绪三年),十三岁的谭嗣同第一次从出生地北京回到家乡浏阳。
他在浏阳认识了十一岁的少年俊杰唐才常,唐才常聪颖过人,贡生出身。
二十岁之年,更因此县、府、道三试均名列第一,而成为浏阳两百余年中唯一的“小三元及第”,后与谭嗣同并称为"浏阳二杰"。
这个刚刚经历了因瘟疫而致亲人纷纭离世的孤独少年,与唐才常一见如故、情同手足。
他们一起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诲。
谭嗣同读书广博,爱好经世济民之学,开始打仗算学、格致等新兴学科。
对传统的八股文极为反感,曾在书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光绪九年(1883年)谭继洵升任甘肃按察使。
谭嗣同奉父命到兰州读书。

南岳衡山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不雅观察风土,结交绅士。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辅导下,开始研读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汲取个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谭嗣同曾在《论六艺绝句》中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不久,谭嗣同的二哥不幸早夭,谭家光耀门楣的希望全部落在了谭嗣同身上。
而他却在科场上屡次遭受挫败,十年之中,六试不第。
1889年,怀才不遇的谭嗣同再次失落败后,发出“生平才力半消磨”的哀叹。

谭嗣同——《潼关》

二、呼号变法、创作仁学

谭嗣同出生的时期,正是清朝统治日渐衰落、民族抵牾和阶级抵牾日益尖锐的时期。
为了掩护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廷以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大官僚,掀起了兴办洋务的热潮。
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开办的两湖书院,谭嗣同与唐才常一起前往武汉参加入学考试,然而名额只剩一人,谭嗣同将名额让给唐才常,并帮助唐才常钻营事情以养家糊口。
在唐才常急需用钱时,谭嗣同四处借钱凑足银两悉数奉上。
唐才常在致其家人信中言及:“复活平日如空山之云、天半之鹤,不可稍干以私”,并叮嘱家人切莫辜负其美意。
两人成为 “存亡之交”。

唐才常像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多名举人上书清廷,哀求拒和、迁都、变法。
深重的民族灾害,焦灼着谭嗣同的心。
他对清廷"竟忍以四切切七千万公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为义愤填膺。
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道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烂的封建专制实施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道讲求研讨,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积极提倡新学,大声呼号变法。

浏阳奎文阁——算学馆

当时康有为正在京沪创办"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有名入京谒见康有为,与时任强学会布告员的梁启超相识定交。
从此,他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
他们常常一起年夜方纵论天下大事,有澄清四海、廓清八方之志向。
谭嗣同剑胆琴心,他仰慕那些扶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著名"义侠"大刀王五结交,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剑法,二人成为死活不渝的石友。
王五深受谭嗣同前辈思想的熏陶,使其思想和行动都方向于维新派。
父亲谭继洵忧虑儿子的言行。
为匆匆使其回归正途,他通过活动,花了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康有为像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奉父命,谭嗣同从北京前往南京拜会官场同寅,作为就职前的热身。
他制订了“北游访学”的操持,“愿追见世间多闻之士,客气受教,挹取彼以自鉴不雅观,又愿多见多闻世间各类异人异事异物,以自鉴不雅观”。
他先后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上海等地。
2月,思想苦闷的谭嗣同到了上海。
他通过英国朋侪傅兰雅见到了许多“新奇玩意”,打算器、古生归天石,乃至还有X光机器。
在X光片里,他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五脏六腑。
谭嗣同浮想联翩,由技能遐想到了西方的制度。
他说:“西人之学,殆不止于此。
且其政事如此之明且理,民气风尚如此之齐一,个中亦必有故焉,而未得察也。
”这一思考牵引着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南京贡院——明远楼

在南京候缺期间,谭嗣同闭户读书,诸事不问,除了新学,还兼研习儒学佛学,力争将先贤圣哲融汇贯通,思考创作《仁学》一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参考老师康有为的学说,写成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鞭笞封建社会鼓吹三纲五常的专制制度、提倡资产阶级平等与民主不雅观念;主见维新变法,发展成本主义经济。
个中有许多冲动大方救世,鞭策社会积弊的精奇之语,如“冲决君主之网罗”等话,真让一干老夫子汗颜心惊。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天,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湖南新政的宣扬阵地——时务学堂成立了。
不久,已在南京为官的谭嗣接到陈宝箴约请,请其回到家乡帮办新政,为新成立的时务学堂助力。

梁启超像

这时,南京的官场经历和上海的新思想刺激,使谭嗣同的不雅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他愈发意识到了旧系统编制问题。
年底,谭嗣同弃官归乡,投身湖南时务学堂。
谭嗣同为学堂亲笔撰写一幅对联:揽湖海豪杰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复兴。
学堂确立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
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总教习,谭嗣同与唐才常为中文分教习。
他们将激进的维新思想传授于学生,以至学堂之中风气日开,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平台。
当时学员有蔡锷、林圭、田邦璇、秦力山、李炳寰等骨干,他们后来都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长沙时务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之一)

三、奉召入京,襄助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扬变法,鞭笞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在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煽惑下,湖南一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施行新政的模范省份。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同年8月,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举下,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维新变法。
大概是心有预感,他与唐才常在长沙郑重饮酒分别。
于酒酣之时,谭嗣同口占一绝:“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梨扫两昆仑”。
以此表达对参与新政的满腔豪情。
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由他们与康有为、梁启超联系变法事宜。

光绪天子像

越日,光绪又召见谭嗣同等人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允从。
即我有过失落,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相信使谭嗣同非常冲动,并对实现自己抱负充满信心。
在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由于变法危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哀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等。
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乃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天子。
为使维新得以实行,维新派和光绪帝寄希望于“武力”。
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
维新派在行动时,守旧派也在行动。

袁世凯戎装像

为戒备维新派武力政变,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拢到天津、长辛店,并敦促袁世凯返回天津。
袁世凯进退两难。
9月17日,光绪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命袁世凯和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
光绪帝的言下之意,不是“装睡的人”都能听出来。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当时袁世凯的住地。
他对袁世凯说: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皇上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
他拿出一份自己起草将要呈送光绪帝的奏折递给袁世凯看。
奏折内容是:荣禄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
袁公(袁世凯)21日请训,请皇高下诏书一道,令他带本部兵马赴天津,将荣禄立即正法。
即以袁世凯为直督总督,命袁公带兵入京,兵分两路,一边围住颐和园,一边守卫守紫禁城,大事可定。
如不听此策,臣即去世在皇上面前。

北京颐和园——船坊

袁世凯看后大惊:“谭大人建议派兵包围颐和园,意欲作甚?”谭嗣同说:“太后是最大的罪魁,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政不能改,皇上无权,统统都无从进行”。
袁世凯再次懵逼。
见袁世凯犹豫,谭嗣同让袁世凯只做两件事即可。
袁世凯问“哪两件事?” 谭嗣同说“诛荣禄、围颐和园!
”袁世凯问“不做可以吗?”谭嗣同说“你假如不做,我就去世在你面前!
”谭嗣同说的时候,向前挺了挺腰。
袁世凯见谭嗣同腰间衣襟鼓起,似有凶器。
他知道谭嗣同得不到准信,绝不会轻易离开。
稍加考虑后,袁世凯见告谭嗣同:“哪怕皇高下一寸纸条,谁敢不遵,又何事不成?”听了袁世凯这话,谭嗣同方才释然,告辞而去。
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当天晚上,他竟将谭嗣同的操持向荣禄报告,荣禄立即告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像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溘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天子寝宫,将光绪天子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
她连发几道谕旨,搜捕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戊戌变法"失落败了。
谭嗣同听到戊戌政变后并不错愕,他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谋划营救被软禁瀛台的光绪帝。
他与梁启超同往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处寻求帮助,终不得成。
在面对清廷即将大肆缉捕之时,谭嗣同与梁启超二人立下“程婴杵臼、月照西乡”之约,终“一抱而别”,各自分头去履行自己之义务。

中南海——瀛台

谭嗣同又找大刀王五,商榷营救光绪帝之策。
王五遂率猴侠、飞凤、小五夜闯中南海救光绪帝,终因寡不敌众,王五负伤撤出,救驾失落败。
大刀王五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乐意沿途护送。
谭嗣同不为所动。
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
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谭嗣同本可以逃到日今年夜使馆寻求保护,但他还是放弃末了逃生的机会。
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以是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决心以去世来殉变法奇迹,用自己的捐躯去向封建执拗势力作末了一次反抗。
1898年9月24日,刚毅奉太后谕令,开始缉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
杨锐、林旭当日被捕。
刘光第投案自首。
9月25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北京浏阳会馆

四、壮志未筹,大胆就义

谭嗣同被捕后。
妻子李闰闻讯后买通狱卒,冒着风险见到狱中被折磨得血肉模糊的谭嗣同。
夫妻相见后,李闰痛哭失落声,她用抖动的双手抚摸着丈夫的面颊说道:“我们还没有生儿育女呢,我想给你生个孩子”!
谭嗣同却用凝重的语气答道:“如果我们的孩子一降临人间就要面对这样一个腐烂阴郁的天下,那还不如从未出生过,否则,这世上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奴隶吗!
”李闰出生于书喷鼻香门第,是长沙宿儒李篁仙的长女。
李篁仙是咸丰六年的进士,授户部主事,与谭嗣同父亲同朝为官。
年少时,李闰与谭嗣同结为秦晋之好,夫妻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李闰从小饱读诗书,得到父亲亲自教诲,诗词成绩颇高。
她曾经参加倡办中国女学会和女子学堂。

李闰画像

谭嗣同不羡鸳鸯不羡仙,赌咒永不纳妾。
他们曾经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幸少年短命。
后来他们聚少离多,再无一子半女。
谭嗣同身材挺立,风姿翩翩,李闰却是微胖的小个子,两人站在一起身高差距明显。
有人以为李闰配不上谭嗣同,谭嗣同却浑然不觉,依然爱她如初,而他亦爱国。
明明是恩爱夫妻,却不得不一次次别离。
李闰从丈夫脸上的刚毅看出,这次谭嗣同是立下必去世的决心。
她知道这次将是他们夫妻二人的去世别了。
悲愤欲绝的李闰被狱卒强行带离后,谭嗣同在狱中留下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去世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98年9月28日,北京城阴云密布,尘沙蔽日。
菜市口广场四面岗哨林立,兵弁们一对对地持枪警卫,如临大敌,全体广场笼罩在一片森严胆怯、杀气腾腾的氛围之中。
午时三刻,从东北方向走来了行刑的军队。
开道的士兵们手持快枪,排成两列纵队进场了;6辆囚车在重兵押解下缓缓而行,囚车两边是行刑的刽子手,他们身穿行刑衣,脸上抹满鸡血,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杀人钢刀。
谭嗣同等站在囚车笼中,从容自若,面无惧色。
当囚车停稳后,围不雅观的民众千万双眼睛把目光超越士兵们闪着寒光的枪刺,一齐投向了广场正中的囚车上。
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奉旨监斩来了。

紫禁城——午门

他气概地高坐在监斩台上,只见刑场四面警卫森严,鸦雀无声,一片肃穆景象。
一阵号炮响过,囚车打开了。
谭嗣同缓缓走出囚车与刚毅四目相对,毫无惧色。
他溘然叫住刚毅,歧视又严明地示意还有几句话要说。
刚毅是慈禧虔诚爪牙,见此状忙叫旁边带走谭嗣同,示意快斩,与去世囚无言。
慌乱之中,竟把案台的朱笔都带落地上。
谭嗣同向四周微笑一下,大步走向菜市口中心。
他面向刑场围不雅观的人群,年夜方冲动大方地大声说道:“我谭嗣同无怨无悔,为了救国,我愿喷洒自己的鲜血;我虽然去世去,但相信将有千百万同道者站起来连续斗争,去反对不合理的阴郁统治;我乐意用我的去世来唤起人们前赴后继,大胆奋斗”。

谭嗣同铜塑像

这时,有一皂役递过一支羊毫,要他在末了讯断书上画押。
他接过羊毫,略一思忖,便刷刷地写了四句话,大声念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去世得其所,快哉快哉”!
言毕,便转过身去,跟随执刑吏,向刑场中心走去。
号炮又响了。
一排刽子手举起屠刀,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与维新人士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国家富强和公民安康,喷洒出满腔热血,在封建执拗势力的屠刀下,无怨无悔地倒下了。
历史把这场屠杀称为戊戌政变六君子去世难事宜。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子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根本。

谭嗣同——《绝命词》

五、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当时谭嗣同的好友大刀王五就在刑场外围。
虽然捶胸顿足,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
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不避讳,为谭嗣同收尸。
后来,大刀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等勤王讨贼事宜,为好友复仇。
1899年,他参与义和拳被清廷抓捕后,交给德国侵略者,被枪决于北京前门。
而与谭嗣同订为死活交的唐才常,在武汉惊闻谭嗣同惨遭杀害,他悲愤交加写下挽联:“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存亡之交,同赴墓穴,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去世,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

浏阳名石——菊花石

两年后的1900年7月,唐才常率领当初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林圭、秦力山、田邦璇、李炳寰、蔡锷等人准备发动自主军武装叛逆。
无奈因透露唐才常被捕,叛逆失落败。
在他写下“湖南丁酉拔贡唐才常,为救皇上复权,机事不密请去世”21字“供状”之后,被张之洞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
临刑时,他口吟“七尺微驱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囚”,从容就义。
或许是巧合,谭嗣同与唐才常这两位石友都在三十三岁时就义。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虽贵为湖北巡抚,但对他儿子的被杀,完备无能为力。
这与朝廷安在他儿子身上的“罪名”有关。
在封建时期,谁犯了“大逆不道”罪,纵然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也罪不容诛。

两江总督张之洞像

当时被杀的六君子中,林旭深得当时慈禧的第齐心专亲信军机大臣荣禄的赏识,但荣禄始终没有伸出援手。
杨锐是时任两江总督、当时的第一封疆大臣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可谓是张之洞的心腹。
在得知杨锐下狱的后,张之洞冒着巨大的风险,多方营救,但依然无果。
试想连荣禄、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都束手无措,何况官职和威望都要逊他们一筹的谭继洵?在儿子去世后,谭继洵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平反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他坚信儿子的冤屈早晚是要被平反的。
只是这位老父亲太悲观了。
用不着千秋百世,短短十几年之后,谭嗣同这个大清王朝“大逆不道”的罪犯,就成为公民心中戊戌变法的先烈。

湖南浏阳——大夫第

谭嗣同被杀的传来后,悲痛欲绝的李闰自号“臾生”,写了一副对联自勉:“现代已如此,受人间百倍牢骚,一去世怎能抛恨去;他生须记得,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
表示自己将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
并写诗一首:“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表达自己无怨无悔和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她在寝室悬挂着谭嗣同的遗像,夜夜对着遗像悲戚难眠。
受牵连罢官回籍的公公谭继洵闻之伤心,抚慰她搬出了谭嗣同先前的寝室,以免触景生情。
不久,谭继洵也因过度悲哀而弃世。
命运坎坷,但哀伤孤独的李闰却不向命运低头。

谭嗣同遗像

为了振兴谭家,这个饱读诗书的女子也学着做起了买卖。
她开起了堆栈以赢利养家;创办女校,以继续谭嗣同的未竟奇迹。
这些年来,她将谭嗣同的遗物视若珍宝,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
在有玉轮的晚上,她就会走上阁楼逐一轻抚,犹如抚摸谭嗣同的手。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1925年,李闰逝世于湖南浏阳大夫第,享年六十岁。
在生命的末了一刻,她眉目安详,唇边带笑,自知纵然没有来生,今生能与谭嗣同相爱一场,也足以告慰平生。
李闰逝世后,康有为与梁启超曾经给她合赠一块“巾帼完人”的匾额悬挂在大夫第。
若非时期纷乱,她希望自己只做谭嗣同的小女人,而不要做什么“巾帼完人”。

湖南浏阳大夫第——《巾帼完人》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