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位才艺冠绝一时的琴书演员竟从没进学校念过书,靠自己识字扫盲,成为名闻遐迩的曲艺明星。
谁又能想到,她从前父母双亡,与哥哥流浪四方,靠说书卖艺吃百家饭终年夜成人。
她便是周银侠。周银侠2014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列入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是宿迁市“双千工程”本土拔尖人才。
01 少年江湖
大年刚过,春节的气氛还没散去,周银侠一家人却愁云惨淡,泪水长流。那年她十一岁。眼看娘的病越来越重,不久将要离开人间。这位饱尝凄风苦雨的女人无法闭上眼睛——她放心不下看不见光明生平只有阴郁相随的瞎老伴,更放心不下两个还没终年夜的孩子啊。
正月初八,天又阴又冷,淡去喧声的村落庄在酝酿一场席卷生命的狂风雪。小银侠和哥哥守在娘的床前,哭得跟泪人似的。哭着哭着,她趴在床沿睡着了。等她在一阵哭声中惊醒,娘就没了。
后来她才知道,那晚娘拉着哥哥的手,耗尽末了的力气,说:“看好你大(父亲),把你妹拉扯大……”
家徒四壁。一棵槐树卖30块钱,一辆平车卖90块钱,给娘买了一口薄棺入土为安。
母亲走后,父亲沉疴不起,次年6月也撇下一双儿女追随妻子而去。一贫如洗的家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剩一架跟随父母多年的扬琴,差点也被卖掉。
小银侠仿佛一夜间终年夜了。她知道,这个天下上,除了比自己大五岁的哥哥,再没有什么人可以依赖了。
就在兄妹断港绝潢时,从前跟随银侠父母学艺的大徒弟孔令升闻讯从外地赶回师傅家。他想把从师傅那里习得的琴书段子教授给师弟师妹,好让他们有点本事混碗饭吃。
银侠兄妹生在曲艺之家,从小浸润在父母说唱艺术氛围中,先天条件很好。由于哥哥周崇志一贯在校念书,受父母影响小些,此时还不大会唱琴书,可在严厉的生活现实和师兄精心传授下,琴书技艺进步很快。
妹妹学得更快。小银侠六七岁时就跟在父母旁边,母亲常常把她抱在怀里,教她敲琴,不到十岁就能当众唱大略的小段而不怯场。
如今生活无着,兄妹俩把心一横,在师兄帮助下勤苦练习,不永劫光就学会几个琴书小段。一把琴,两张嘴,吃百家饭,兄妹俩走村落串户,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
人生涯着,命运悬殊可谓大矣。有人一睁眼就鲜衣美食,享尽荣华富贵,可周银侠兄妹却过早品尝了世道的酸辛。稀汤寡水的年代,凋敝破落的村落庄,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把悠悠琴韵,稚嫩的嗓音刻在人们的影象里。
02 雏凤新声
苦难是一所学校,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不是懦夫,便是强者。
那些年,周银侠随着哥哥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足迹所至约占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各半个省的地区。那时兄妹俩会唱的琴书少,都是小段,这样就很难在一个地方永劫光唱。他们决定连续拜师学习长篇书目。
哥哥周崇志知道妹妹总有一天要离开他独立生活,须得长本事才行,于是千方百计找能人拜名师教她唱大部头书,自己也随着学。教他们长篇曲目的许淮南恩师非常喜好周银侠兄妹,把最善于的《盐海斗》《恶僧传》《鹤鸾配》,还有《海瑞三断襄阳案》等曲目绝不保留地教给这对小弟子。许淮南乃琴书名师,不仅技艺高超且人格高尚,素为人敬仰。他教弟子苦练唱功,更哀求他们把稳台风(仪表),演出时要仪态优雅,端庄合体。要存心揣摩人物生理,对不同角色以相应的表情、举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周银侠聪慧过人且十分用功,整天念诵和思考,进步很快。
可学唱书光凭脑筋记可弗成。长篇书目唱词须写在本子上反复记诵。这可难倒了周银侠。由于她从没念过书,不识字,更不会写字。
从那往后,每天唱完琴书,周银侠就随着哥哥学认字。不管看到什么书都拿过来读。走在路上见字就认,不会就问,一点点积累。两三年后,她认识了两三千字,可以阅读浅近的书本报纸,也会写字了。她把琴书唱词抄在本子上,时时记诵。
韶光像扮装师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更改变她的内心。几年过去,周银侠从一个在凄风苦雨中遭难的丑小鸭,出落成一只羽翼丰满引人瞩目的白天鹅。她从乡野走来,抖落昨夜霜雪,像一枝在苦寒中绽放的雪梅,卑微而又傲然。
1994年初夏,周银侠兄妹到淮阴求生,落脚在刘鹗故居。长期以来,生动在这里的是扬州评话,她们像候鸟一样春来夏走,秋回冬归,避开寒冷酷暑。周银侠兄妹补充了这里的空缺,陪伴不雅观众度过了酷热的夏天,听书人迷上了他们演出的苏北琴书,听得如痴如醉。
苏北琴书,原名“扬琴书”,亦名宿迁琴书,不仅唱腔幽美,音乐和谐,说表自若,其伴奏乐器也很特——坠胡、扬琴、木板,拉奏乐腔调柔美,敲打乐节奏明快,铿锵折衷。紧张乐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过门等。苏北琴书的音乐构造属板腔体,紧张曲牌凤阳歌、银纽丝、穿心子、莲花落,经演唱流变逐渐形成固定唱腔四句牌、垛子(快流水)二板(慢流水)悲调(哀怜口),有时根据情节,中间采纳顿句不拖腔,一段唱词一气贯下,到结尾时拖腔。苏北琴书情韵缠绵,情节扣民气弦,加上周银侠不仅琴书唱功好,还善于演出和伴奏。伴奏时坠胡的高下把位滑动幅度大,尤其悲调唱腔催人泪下,传染力、穿透力极强,让人深受传染。
酷暑过去,扬州剧团回到淮阴书场,见周银侠兄妹在刘鹗故居说唱琴书,她们便在东边的青龙酒家设场演出。
坐镇青龙书场的并非等闲之辈,乃是扬州评弹名角、国家一级演员沈志凤,此人曾领衔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她的《双金锭》《珍珠塔》《玉蜻蜓》等都是经典曲目,后移植改编的苏州评弹《啼笑分缘》更以说口利索、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深受听众喜好。可这次不知为什么,刘鹗故居书场场场爆棚,青龙书场却不温不火,人气大不如从前,这让扬州剧团演员们情何以堪!
为了增加人气,扬州剧团派来位“活济公”,以诙谐风趣见长,以往不管到哪都人气飙升,可这一回却没能拉走刘鹗故居书场的听众。不久又紧急调来一位才貌双绝的年轻当红女演员,仍旧无力回天。这让沈志凤对周银侠心生好奇。她要亲自去看看这个来自苏北的小丫头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这一天沈志凤款步来到刘鹗故居书场,书场里座无虚席,正待开唱。台上一位姑娘,一身素装略施粉黛,宛如彷佛出水芙蓉,带露梨花。阁下一人拉坠胡伴奏。只见周银侠左手敲琴右手打板,亭亭玉立微启丹唇,清词丽句垂垂吐出,是韵律幽美字正腔圆。舒缓时如风吹丹桂芳香沁人;紧要处似秋风吹果落地有声。她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时而像贵妇名媛端庄妍丽举止洒脱;时而似村落姑农妇粗糙淳厚;时而粉面含威、顾盼生情,时而口吐珠玑、博古通今。她演技全面,敲琴打板唱白动作无一不精。沈志凤只听了短短一段已被折服,不禁暗挑大拇指惊叹不已。
曲艺名家亲自前来探访并给予好评,这让周银侠受宠若惊。越日她们又到青龙书场回拜沈志凤。两位曲种不同年事悬殊但相互赏识的艺坛名角相见甚欢。沈志凤还即兴为周银侠演出了一段评书。
周银侠后来说,当时她唱的未必有多好,是师傅许淮南教她的长篇曲目《鹤鸾配》太吸引人。《鹤鸾配》讲的是大侠江小鹤的父亲被师爹过失落致去世,他跟弟弟齐心专心要替父报仇,而师爹的儿子却对他们母子三人恩重如山,师爹的孙女又爱上了江小鹤。故事缠绕弯曲环环相扣,情思曼妙跌宕起伏,高潮迭出,直让人牵肠挂肚,不听完就寝食难安,以是才能够捉住听众。若论功力,她哪比得了沈志凤这些名角呢。
后来,周银侠又访名师,修内功,使自己的琴书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在演唱中她揉入“花腔”,即加入“穿心子”“莲花落”“上河调”“下河调”等淮红调,听起来轻松欢畅。她的演唱进入角色时,常用赞助动作增强传染力。在唱腔上广泛接管地方民间小调和地方戏的唱腔,柔美婉转,时如乳莺初啼。其说白吐字清晰抑扬抑扬,声声入耳无不熨帖。在演出上她接管北方评书的“贯子口”和大鼓书的喝、顿、缓、急的演出特点。她扮相甜美,尤其对话时表情多情善变,上一句冷若冰霜悲悲切切,下一句却冰雪自融春暖花放,开合转换迅疾自然浑然天成。她存心揣摩人物形象,仿佛演绎的便是她自己的悲喜人生。故而个中人物声韵逼真,宛然天成,总能赢得满堂叫好。
周银侠还长于打花板,在曲目情节和感情进入高潮,唱腔进入垛子口时,唱词如高山瀑布一气贯下。右手放下琴条,左手执板击节,板上红绸像一只彩蝶在胸前飞舞,煞是精彩。
03 琴鼓联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鼓琴书逐渐淡出民间书场。周银侠被徐州淮海戏曲王音像公司聘去录制磁带、光碟。头一年录制了十六个磁带,其后每年增加几十上百盘。后来跟师兄牛崇祥、李全营互助,成立“三仁音像”公司。三个人都为公司发展费尽心力,作为女性,周银侠忍受了更多艰辛。
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唱片、磁带销往何处。为了打开销路,他们天南海北探求客户。他们跑遍了临沂、郯城、苍山、枣庄、沭阳、赣榆、涟水、淮安、灵璧、固镇、五合、泗县、徐州、睢宁等地。每天带着干粮盐豆等大略食品,风餐露宿,受尽煎熬。山穷水尽时周银侠乃至变卖仅有的戒指、项链等首饰坚持眼下生活。
最难忘2004年隆冬时节,大雪下了整整一天,周银侠随着牛崇祥、李全营顶风冒雪从合肥到济南联系业务。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两辆旧摩托车,周银侠裹着并不很厚的棉大衣坐在车后。几个人都险些冻僵。到济南时,鞋像铁板一样,根本脱不下来,腿僵硬得失落去知觉。
“踏破铁鞋有觅处,得来费尽功夫”,终于迎来转机。在枣庄,他们一大早就开始探求目标客户。可是整整一天没有找到一个要找的人。正当意气消沉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平车上看到有卖光碟的。摊主见告他们,当地批发的都是徐州音像公司录制的他们以前唱的大鼓琴书制品,如果换成“三仁音像”公司产品,将有可不雅观的市场。
在极度苦寒的日子里,周银侠想到自己悲苦的出生,不知哭过多少回。然而内心倔强的她,没有在命运的捉弄下屁滚尿流,而是令人敬佩地拂去一起风尘,与张银霞、唐玉霞等人一道,扛起苏北琴书这面大旗,让这一曲种由于她们执著坚守和大胆创新而大放异彩。
2007年苏北琴书、苏北大鼓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周银侠与牛崇祥、李全营互助期间,他们对两种曲艺形式进行嫁接,创造了琴鼓联台的艺术形式。既有鼓板敲打时的节奏明快,震荡民气,也有扬琴敲击时悠扬柔美,沁人心脾。演唱道白则多人分角色,有时一唱一和,琴瑟和谐;有时又针尖对麦芒——抵牾迭出,在激烈冲突中达到高潮。
琴鼓联台是一项重大曲艺创新,对两种非遗项目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安徽、山东等地有不少艺人向他们学习,将琴鼓联姻,并糅合其它艺种,深受听众喜好。周银侠还广泛接管吕剧、曲剧、坠子等曲调,将它们有机领悟,为苏北琴书的发展注入新元素。
04 后有来者
多年后,周银侠回到老家泗洪,每周在县文化馆开专场,为家乡老人说唱琴书4年多,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如因到省市演出耽误,她必定提前预报,下次补上。随着周银侠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邀她到大城市发展,被她谢绝了。周银侠说,她以是能在泗洪县城一以贯之坚持至今,是由于那里有人在等她,有人须要她,顾虑着她,便是那些爱听她唱书的老人。有的老人家离得很远,乃至坐着轮椅来听书,让她很冲动,不忍冷了老人的心。就像亲人一样,自己也离不开他们了。周银侠把老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编入琴书,为了让当地老人乐于接管,她会适当加入一些泗洪当地口语和俚语、谚语,听来兴趣盎然,倍感亲切。
周银侠琴书录制成电子产品流传甚广,遍及全国各地,有人特地从远方赶来看她,探求那份未曾丢失的久远印记。王燕卿是一位成功人士,从事软件开拓买卖,在苏州等地开办多家公司。她的经历与周银侠颇为相似,也是小时随父母说书,兄妹俩深受曲艺熏陶,后来做生意,但他们同健在的父母一样都对琴书怀有深厚感情。王燕卿说她要跟哥哥一道逐一拜访像周银侠一样坚守在曲艺岗位上的民间艺人,表达对他们的一份敬意。连云港的吴少云带爸妈专程来看望周银侠,由于家中开大酒店特殊忙,只在周家站了10多分钟就走了,但他们说,大老远跑来别无所求,能看一眼周银侠就知足了。还有位叫王桂花的热心听众,安徽固镇人,长期听周银侠琴书光碟、磁带,2017年专程从杭州来看望她。听众的激情亲切是鼓励更是鞭策。
作为泗洪县政协委员,周银侠多次将苏北琴书保护和传承写入提案。她自己则存心培养小弟子。周子汇是周银侠的小侄女,受家庭艺术氛围熏陶,从小就随着大人学唱琴书。小小年纪已初露锋芒,斩获江苏省第七届少儿曲艺新苗奖,中国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奖等。小弟子江一诺、房东凤等也颇有灵性,表现非凡。周银侠深知孩子学习曲艺,相对付一招一式的教和学,更主要的是熏陶、是濡染、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渗透。因此她会在小弟子玩耍时自顾自拉琴、演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真传。待以时日,娇嫩的幼苗将发展为艳丽的曲艺之花。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非常重视非遗传承,为民间艺人崭露锋芒供应了舞台。周银侠常常与其他苏北琴书艺人一起参加各种曲艺演出,屡获大奖。2012年周银侠参演的《阳光残酷春满园》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2013年参演的长篇苏北琴书《白绫记》荣获全国精良曲艺作品银奖表彰。2014年参演的《全能神现形记》获第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6年参演的《约法三章与“三章约法”》获第十二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7年周银侠参演的琴书《抠老头》分别获首届中国东部精良曲艺“节目展演奖”和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入围”。不久前,宿城区喜获“中国曲艺之乡”名誉称号,这个中也有周银侠等非遗传承人的一份功劳哩。(韩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