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大,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不仅专注于传授教化科研,还在研究的道路上愈走愈深,学会了许多“绝技”,布艺扎染、制作标本、电路焊接、冷门措辞,这些你想不到的独家技艺有趣、有益又好玩,我们一起来理解下这些兰大“工匠”。
秀手染千帆
“作为一名西席,我希望能通过传授教化办法,让青年一代更多更好地理解到扎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满感、文化自傲心,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续与弘扬。”这是艺术学院马若琼老师老师扎染技能的初心,也是她对扎染技能未来发展的期许。在大学期间,马若琼通过室内设计专业学习和社会稽核逐渐理解扎染,爱上扎染,至今制作扎染20年。
作为古老的工艺,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代。东晋的时候,扎染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南北朝期间,涌现了"鹿胎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绞缬”风靡一时......民国期间,涌现居家染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扎染作坊形式涌如今城镇、村落镇中。
“扎染的工艺是较为大略且随意马虎学习的”,马若琼说。“扎染的紧张过程分为结扎和染色两个部分。总体来说,便是通过线、绳,或纱等一些工具,对这些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步骤,再进行染色。详细地说,有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要对布料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退浆、精髓精辟、漂白、熨平等;接下来便是扎结,扎结便是打结,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系缚法、折叠扎法、利用针和线的卷针缝绞法等。第三步便是染色,染色完成后便是第四步——漂洗。漂洗完之后再熨烫,末了对它进行整理。正由于有了以上操作起来较为大略单纯的制作步骤,以是扎染技能才能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喜好。”
在马若琼看来,扎染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千人千面”。每一位艺术家在制作时,对扎染的结果并不知晓,有时和预想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扎染的随机性较强,它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是比较多的,这也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每当我把这门技艺带入教室后,在校园里或创意集市上,能看到有些同学穿着扎染服装溜达在俏丽的校园时,我是感到自满和骄傲的。”马若琼笑着说。
实在,不仅仅是衣饰,扎染技能和纺织品、生活用品都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布料,都可以用扎染工艺来进行技能加工。马若琼平时也会把自己扎染的布料做艺术品、生活日用品。一方面是技能上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扎染技能的一种传播办法。
“起去世复生”的标本
参不雅观博物馆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动植物的标本。大概你会好奇,每一个标本背后制作材料的来源、制作过程和难易程度……在兰大,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不仅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很善于制作动物标本。
“做标本的真正目的,便是要只管即便保持物种的生态学跟形态学的一些信息原真性,遵照物种的生态特色和形态特色,尽可能地保留它的生物信息。”这是生态学院的张立勋老师在辅导学生制作标本时常常提到的。“近几年,尤其是90后、00后这些孩子们,他们做标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会把一些标本做的拟人化,或者做出一些大胆创意。有的学生可以把鸽子做身分歧的形态,还有一些学生做兔子标本时,还给兔子扮装、美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才多艺了。”张立勋老师笑着说。
但张立勋还是会向学生强调,生物标本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上,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它承载着许多主要的生物信息和生态功能”,要按照传统的思路去遵照物种的生态特色和形态特色。他认为所谓的创意该当紧张表示在材料创新和制作手腕上。
就添补材料来说,在标本制作时,随着当代技能的改造,以前用的棉花、废纸、稻草等添补材料逐渐变成了泡沫,减轻了标本的重量。“以前一个骆驼的标本四五个人才能抬起,现在一个人双手就可以举起。”其次在皮张处理方面也做了许多创新事情,“以前便是对皮进行大略处理后直接填装起来;现在会用一些化学或生物方法对皮张进行糅制,使得皮毛颜色就不会太失落真,同时也不随意马虎脱毛和变质。”就处理手腕而言,张立勋老师先容,现在中国乃至天下上有一个新趋势,便是通过数字化办法把物种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后期处理。比如一朵花,拍照留存后经电脑处理,用分类学的信息在图片上标注干系信息,包括分布点、时令、采集韶光、分类特色、3D特色等等,将这些信息建成信息库,就会实现永久性保存。“这样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知足且便利了传授教化科研职员对动植物标本的需求。
谈到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张立勋说每一类物种都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就会存在差异。动物标本的制作有几种分类,“以鸟为例,我们把鸟的皮从它的尸体上剥下来后做成平躺的姿势,通过防腐药物处理,再做一个支架添补物,把它规复成平躺的形状,这个便是所谓的传授教化标本。”传授教化标本紧张存放在柜子里,紧张用于传授教化科研。
另一种叫生态标本,也叫展示标本,即要把标本规复成它在自然活体情形下的形态,“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便是生态标本”;还有一种类型叫浸泡标本,以鱼类、两栖类为例,它们是可以固定在浸泡的药水里,通过药物配身分歧浓度保存下来,防止尸体发生腐败;还有一类是铸形标本,如心脏、肺等人类内脏器官;骨骼标本是把毛皮做成传授教化标本、生态标本后,再单独利用骨骼做成骨骼标本。“不同的标本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既有形态、构造等信息,乃至还可以研究动物进化和系统蜕变,在后期也能用于动物分类学传授教化。”
对张立勋来说,从开始的标本管理到标本制作,再到现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研究过程是十分丰富的,也让他受益匪浅,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完成更多可供科研传授教化的标本,“我们这一代人是触摸过火歧动物尸体并且真切感想熏染过它的形态特色的。”但现在由于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出台,如果不懂分类学、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就很随意马虎触犯法律。同时物种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范围,研究动物群落的特点、理解地理分布,会对生物研究和干系信息获取起到非常主要的赞助浸染,“从事动植物标本事情一定要理解物种分类和分布区,这是十分关键的,标本也可用于科普教诲、艺术欣赏、种质收藏等社会做事事情。”
电路焊接的初心与坚守
“李老师,电路焊接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电路焊接不同于普通的焊接钢材,其难度比焊接钢材东西难得多。焊接钢材只须要把两根钢管堆在一起,再将中间的缝隙焊接起来便算是完成了。但焊接电路难度更大一些,首先电路焊接的焊点特殊小,用肉眼很丢脸清,须要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其次电路焊接的事情量巨大,一块小小的垫板上可能有着上百个焊点须要焊接,电路焊接须要有着足够的专注力和耐心,是一件十分不随意马虎的事情,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很少有人能够胜任。”当被问及电路焊接的问题时,物理科学与技能学院的李训栓老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把他关于电路焊接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都一股脑儿地“抖落”出来。
作为一名高校西席,李训栓却有着丰富的焊接履历和高超的焊接技能。
谈到为什么会对电路焊接产生兴趣,李训栓笑着回答:“男孩子嘛,你也知道,天生可能就对机器电子这些感兴趣。同时自己的家庭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父亲是电焊工,以是我从小就有机会打仗电焊干系的东西,打仗的越多,越以为电焊挺故意思的。”
在电路焊接这条路上,李训栓走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个中碰着过许多困难,电路焊接后不能正常事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软件、供电等方面涌现问题……这些都是电路焊接过程中可能碰着的情形和困难。但李训栓每次都会耐下性子一点点探求涌现问题的点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败与考试测验中积累履历、总结教训,在焦虑与不安中打消各种故障缘故原由。“我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块比较大的电路,大概尺寸要超过30厘米。我记得那是一个点阵,当时就一根一角地测,它便是不能出来我所哀求的那种逻辑功能,也便是说全体电路不能正常事情。然后我就拿着万用表一根一根地测,测了大概三天。晚上也睡不好觉,到末了终于把缘故原由给打消了。”
事实上,在和电路焊接打交道的过程中,这门技能早已不仅是李训栓的兴趣爱好,也是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焊接电路让我变得越来越有耐心,年轻的时候,一个电路调不出问题就非常心烦意乱,无法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困难,但随着韶光的流逝,履历越来越丰富,你就以为实在这是正常征象,电路肯定不会一次做出来就能成功,学会耐心接管、逐步去排查问题,全体过程中享受到的那种比较平和的觉得越来越浓厚。”焊接电路让李训栓愈发理解作甚“欲速则不达”,能够真正沉下心,抚平内心喧华,专注于自己的热爱。
李训栓也将自己的这份兴趣爱好在学生里面进行推广,希望能让更多学生认识理解电路焊接,感想熏染个中的造诣感与乐趣。“往后如果有电路焊接或者设计电路的机会,还是希望大家都参与感想熏染一下,实在是非常故意思的。像我们电子类专业,如果你在全体大学学习期间都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的话,还是非常遗憾的。我们学院也给学生供应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我担保你会有很多收成。”在平时的教室中,李训栓也会强调实践对付电子线路创新的主要性,电路设计得再好也须要有成品来实现其功能,节制这项焊接技能,无论是对科研岗位还是事情岗位,都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赞助浸染,“节制一项别人不能节制的技能,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来说都是有益的。”
走在通往真理的偏僻幽径
对历史文化学院的白玉冬老师来说,突厥语是他事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于外人眼中专一于中国古典文献的历史研究事情者,白玉冬认为历史研究该当有一种全局的眼力和格局,中国的历史不仅仅被记载于汉籍文献,同样也存在于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记载,对付古代的历史研究不能只从自己的态度看待,也须要换个角度看。“对我们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汉籍是最主要的史料来源。但是对新疆西域或是蒙古高原乃至欧亚大陆要地本地的这些民族或者地区的历史来说,汉籍总是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它只记录自己熟知的,有些内部的东西每每还须要当地的措辞资料来进行解读。”为此,白玉冬便开始了古代突厥语的学习和古代多民族史料的结合研究。
研究一门早已四散分离的冷门措辞,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幽径,“虽然我们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古突厥语,但是结合历史进行研究的学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且搞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没有几个人懂古代突厥语,或者是懂古代突厥鲁尼文或回鹘文的。”但白玉冬未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创造到很多其他学者未曾把稳到的东西。以是说这是一种新史料的挖掘吧。”
“当代的突厥语民族,他们的部分措辞词汇和古代有些差异。我现在研究的元朝以前的那段期间的古突厥语材料里面,伊斯兰教的内容很少。当代突厥语族措辞里,比如维吾尔语里,就有一部分阿拉伯语或新波斯语的借入词。”措辞是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形态的不断变革,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互换、彼此学习,促进了突厥语的发展。同时突厥语也并不像汉语一样,一种措辞对应一种笔墨。突厥语有很多分支,每个分支各有特点,且有不同的民族利用。“当代的突厥语比如土耳其语,还有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还有我们海内的维吾尔语等等,虽然地域不同,但是他们的措辞大体上相通的。”
“突厥语同汉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白玉冬在谈到突厥语与汉语的差异时说到。
首先,突厥语是一种黏着语,而汉语是一种伶仃语。“我用饭”,在汉语中单词罗列就可以表达一种意思。但是突厥语必须要在名词的后面加上格助词,相称于我们汉语的“于”“把”等介词,它才能把这些表示清楚。这是二者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之一。除此之外,突厥语的单词组合也比汉语繁芜,存在着“元音和谐”征象,“阿尔泰语里面的突厥语,还有蒙古语、满语,他们有着共同特点,便是元音和谐。什么是元音和谐。我们汉语没有,但是阿尔泰语系古突厥语中存在。即一个单词中只涌现前舌音元音系列词或后舌音元音系列词,但外来语除外。前舌音和后舌音是指发音部位的不同。如,我去唐朝,古突厥语说作män tabγačqa barmïš。个中,män是我,tabγač是唐朝,barmïš是去,在唐朝(tabγač)和去(barmïš)之间的qa属于名词后缀,即向格助词,表示方向。因其前面的tabγač是后元音词,以是其附属的向格词缀必须是后元音的qa,而不是前元音的kä。qaγanta中,qaγan是可汗,ta是名词从格词缀。这个qaγan和ta,全部是后舌音单词。”突厥语在元音的发音和组合上同汉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语序上也与汉语存在着差异——动词置于句尾。例如汉语表达“我用饭”,在突厥语中表示为“我饭吃”
在研究和学习突厥语的过程中,白玉冬也将自己所学推广到了传授教化中。但是由于突厥语本身学习难度较高,故只针对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敦煌西域民族历史措辞文献”课程。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那些对古突厥语学习的同学供应帮助,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提高学生的措辞水平从而拓宽他们阅读文献的路子,“为之后的学习、科研打下坚实根本。”
来源:兰州大学党委宣扬部(融媒体中央)
图:受访者供应
文:张力文 刘世中 孔子俊
编辑:王瑛
任务编辑: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