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例AI天生图片著作权侵权案一审判决已生效,原告李昀锴胜诉后放弃被告500元赔偿。
该案作为中国首例AI天生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入选2023年中国法治履行十大事宜。

1月14日,封面新闻致电李昀锴,就该案的争议点进行采访。

AI天生图片引发著作权诉讼

90后状师起诉他人侵权

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侵权案胜诉背后 对话当事人法院判决表示对技能立异支持|封面深镜

90后的李昀锴是职业状师,同时也是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绘画作品的资深爱好者。

2023年2月24日,李昀锴利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通过在模型上输入数十个提示词,设置干系迭代步数、图片高度、提示词勾引系数以及随机数种子等,天生了数张人像图片,并以“东风送来了温顺”为名,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李昀锴利用Stable Diffusion天生的图片(受访者供应)

2023年3月2日,一自媒体账号发布《三月的爱情,在桃花里》文章,利用了李昀锴制作的图片。

李昀锴认为,对方在未得到他的容许的情形下截掉他在小红书平台有署名的水印进行发布,陵犯了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应该承担法律任务。

2023年5月,李昀锴起诉被告刘某侵害作品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轇轕一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备案。

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剖断被告侵害原告就涉案图片享有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2024年1月9日,李昀锴选择放弃法院讯断的500元赔偿。

获取讯断书内容显示,法院认为,人们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天生图片时,不存在两个主体之间确定谁为创作者的问题,实质上,仍旧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即全体创作过程中进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人工智能模型,“鼓励创作,被公认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目的,只有精确地适用著作权制度,以妥当的法律手段,鼓励更多的人用最新的工具去创作,才能更有利于作品的创作和人工智能技能的发展。

为何Ai天生图片受版权保护?

对话当事人:创作者投入了智力和独特角度

对付这一讯断结果,引发了AI从业者、爱好者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人士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AI天生的图片程度不敷以使其构成作品,但AI模型的演习素材却是侵权的,为什么天生的图片还要受版权保护?

Stable Diffusion中修正图片参数后,输出结果发生了变革(受访者供应)

这次案件最大争议点在于AI天生的图片是否构成作品,李昀锴透露,按《著作权法》规定,是不是构成作品紧张看有没有相应的独创性,而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是看作者是否为作品投入了足够的劳动,能不能表示出创作者审美情趣,“只要创作者为作品投入了足够的智力成分,能表示出创作者独特的视角或不雅观点,基本上就可以认定构成作品。

因此,对付创作者来说,要保留足够的创作证据,证明其为作品所付出的思考,以及能表示出创作者独特的视角。

Stable Diffusion中修正图片参数后,输出结果发生了变革(受访者供应)

李昀锴认为,目前为止所有的AI工具都不会有自我意识,它无法自行决定创作的风格、内容、题材,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人才是具有主体性的。
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对AI工具足够的熟习,不断地练习,而这个中也有很高的学习本钱;其余,创作者本人要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即利用工具决定了创作的下限,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创作的上限。

与此同时,受众对美的感知不会由于创作主体是人还是AI而消逝,“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构成作品,不应该只是审查所谓的“创作主体”或是所谓的“创作高度”,而该当从终极作品形成之后带给人的感想熏染来看,这种客不雅观性的审查标准才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

AI创作进行的前期事情叫做演习,即学习不同作品中不同的创作元素或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演习过程并没有陵犯著作权,利用经由演习的AI模型就更不存在侵权行为,由于在演习学习的过程中,创作者并没有完备复制作品或素材,也没有把原素材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李昀锴认为,利用AI素材库进行演习更倾向于《著作权法》里的合理利用环节,由于这种利用行为没有陵犯权利,也不影响原有作品的利用。

首例案背后意义:

法院讯断表示对技能创新支持

理解到,该案为全国首例AI天生图片引发的著作权诉讼,之前也没有任何先例可参考。
而对付这次胜诉的意义,李昀锴表示,法院讯断很大程度上表示出法律对技能创新的支持。

北京互联网法院民事讯断书

“如果创作者对技能创新投入了足够的韶光、精力,或是投入了相应的本钱,法院就会方向于保护。
”李昀锴也想通过这个案例向社会传达,AI技能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当重视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而法院没有办法仅通过这一个讯断去办理,只能在后续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他说,现在不管是用户个人还是公司,都在探索如何把AI作为生产力工具,这次讯断至少目前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投入的精力不会受到保护,其余一方面也会让大家开始考虑利益平衡,目前海内的大模型平台或者AI工具平台的用户协议都约定用户只有利用权,用户天生内容的所有版权都归平台所有。
在这个案子里,法院认为用户对付自己所天生的作品有更大的贡献,可以授予用户相应的权利,这对海内平台的商业实践也会有影响。

北京互联网法院讯断刘某赔偿李昀锴500元(受访者供应)

“AI技能从2022年9月开始遍及,到现在也只有一年多,我国不论是立法还是出台行政规范都须要一年多乃至两三年的韶光才能出结果。
”李昀锴见告,目前来看,海内关于天生式人工智能或者AI的法律只有《著作权法》《天生式人工智能做事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应的算法推举规定,AI技能发展得太快,而法律和行政法规具有相应的滞后性。
从个人的角度,他建议大家不妨先利用目前现有的规范去做一些原则性规制,等AI技能真正的发展了,再进行进一步立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