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高考作文题目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有最多省份采取的新课标I卷和II卷,作文题目都与科技发展以及人类对天下、宇宙的认知有关。
我们约请了4位作者,请他们重新课标I卷和新课标II卷的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高考作文。
这些作者中,有1996年高考满分作文的得到者,有有名墨客、作家,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大学副教授的哲学学者,还有有名编剧。让我们看看,当他们坐在高考的考场里,会怎么写这篇作文?
故意思的是,4位作者不谋而合地选择了新课标I卷的题目进行写作:AI时期,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
求知之眼
作者:蒯乐昊
“统统从瞥见开始。”
有着“AI教母”之称的华人女科学家李飞飞,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向她的听众阐明为何AI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时,说了这句话:“统统从瞥见开始”。——AI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李飞飞说,人类的学习能力,往源头上追溯,在于距今6亿年前,地球上进化出了第一种可以感光的生物:三叶虫。
什么?你一定会惊异地问:感光的三叶虫?这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跟学习能力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三叶虫竟是人类的先人吗?感光能力,难道约即是学习能力吗?为什么“AI教母”竟然会把人工智能这么高科技、这么富有未来感的东西,跟听起来毫无技能含量的、属于远古的低等级生物联系在一起?……
一个一个问号冒了出来,越来越多的疑问涌如今你的脑筋里,你尚不知道答案,但你渴望知道答案。你如此好奇,由于你是人类,你会创造问题、提出问题、办理问题。在这个星球上统统有灵且美的万物之中,你为灵长。在六亿年漫漫韶光长流里,你不但学会了瞥见,而且学会了思考与探索,你学会了太多太多,这些能力并非你天然具备,都是后天习得,并写进你的DNA里参与了进化。简言之,你,作为人类,走到本日,在宇宙中开枝散叶,发展出残酷文明,皆因你“学”会了“学习”。
所谓“人工智能”,即把人类的智能,人类的学习能力,授予非生命的AI——你已经“学”会了“学习”,现在你要教AI来学习你。有人可能会问,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遍及,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很快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不是会越来越少?
答案并非如此。人类将面对多少问题,并不是有一个恒定的总量,已知的部分越多,未知的部分越少。正好相反,已知部分越多,未知的部分也相应扩大,可探索的边陲也越宽广。科技的进步每洞开一个新的领域,正好带来的都是更多的问题,正是在不断呈现新问题、试图回答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道路上,人类得以进化,文明得以进步。
统统从瞥见开始。作为最早进化出“眼睛”的生物,三叶虫看到了这个天下,并以它的生命参与个中,成为后世生物开山祖师,而瞥见和创造,是学习的出发点。李飞飞的AI研究就建立在此之上,她演习AI重复人类的“瞥见”之路:瞥见问题,不断地瞥见问题,并试图去办理这些问题。
乃至连帮人类办理问题的AI,未来也有可能变成人类的大问题、大隐患。但人类终将以聪慧、善意和年夜胆去正视问题,与问题博弈共存,进化共生。永不要抱负问题会消逝,当问题彻底消逝,生命的进取形态也就消逝了。
宇宙浩瀚,未来无穷;若文明不息,则问题永在。
•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1996年高考作文满分)
人之后,人之尽头
作者:黎衡
当台式机、条记本、平板电脑的黑匣子变亮,仿佛有人对着虚无的界面喊了一声“芝麻开门”;当电脑的右下角、智好手机的右上角闪出接入网络的符号,一串由近及远的扇形荡漾;当没有人再写信,邮差只是一个名为E的幽灵,相聚只是复制会议密码的口诀;每张脸,显影在前置摄像头展开的洞穴里,我们透过滤镜,对空自照,如此光滑、年轻,美白和锐化在即时运算;当ChatGPT像一个朋友,又像一位祭司,一个信息宇宙里无所不吐纳、不吸附的万磁王,一个没有面孔,却临在于对话框的先知……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像许多科学的许诺、技能的神话一样,我们先是把它视为乌托邦,接着却创造生活天下已被根本性改变,被迫踏上奥德赛之旅,末了,当我们穿过风急天高的海浪,从塞壬的歌声里全身而退,再次回到野望的原点,我们创造,与其说须要一个乌托邦,不如说须要一支安魂曲。
这支安魂曲,将祭奠人文主义的解构,抚慰“人”的退场,“人”的重新定义。
人,首先创始于劳动和利用工具。但智能化、自动化、拟人化却要让物质生产劳动由机器和程序代劳,一壁是环球人口达到亘古未有的80亿,每年有大量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一壁却是事情机会以进步和效率之名迅速减少,如何办理生存,如何安顿生命,那些“冗余”的双手和头脑没有答案。
人,依赖措辞生存和创造。措辞是逻辑的,理性的,也是诗意的,情绪的,措辞是阐明,也是讲述。先祖们渔猎之后,黑夜降临之际,围坐在火堆旁,父老的故事驱散孤独、恐怖,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后来的说书人连续讲述,三分天下,西天取经。人们还会在收成后饮酒大醉,舞之蹈之,诗与歌带来措辞的灵氛。人们著书立说,世代相继,将历史和聪慧,凝集为一个不断漂移的中央。但人工智能正是借助措辞而褫夺措辞,中国的古人把最初的笔墨刻在甲骨上,向天占卜,现在和将来的人们,却要用措辞向无远弗届的AI提问。而当人机接口已成为现实,影象上传不再迢遥,措辞,不再只是对云的描述,也将是“云”本身。
人,须要艺术和戏院,贯串衔接于相聚和陪伴。但人工智能不仅瓦解了话语,也再造了原创,音乐、绘画、拍照,都可以在AI这个匿名而全能的作者手中翻云覆雨,以假乱真。网络和无限分发的屏幕,令无处不是扮演和直播,无处不是剧院和不雅观众,但每个不雅观众都能宅以终老,用电子礼物取代掌声。
这是人之后的清晨,也是人之尽头的薄暮。我们或容许以借由这次重新理解人是什么的机会,来思考人工智能是什么,网络意味着什么。我们或容许以轻装上阵,在信息技能的地平线上,重新探求解放和自由。这是末了的人,也是最初的人。
• (作者系《南方周末》文化新闻部,有名墨客、作家)
人工智能祛魅了天下?
作者:徐强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很多问题可以很随意马虎地得到答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了对天下的“祛魅”?这个天下对我们而言不再新鲜、新奇?我们不再对这个天下有迷惑和不解?我想我们对天下的迷惑不会减少,也不应该减少。
自从人类出身以来,人们就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不断探索这个天下的奥秘。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让人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天下的主人,创造了不可计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越是直面宇宙,人就越会觉得到自己的微小。我们对这个天下认知越多,越多的未知领域就在向我们展开。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们会创造自己对这个天下的迷惑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须要解答。
我们生活在这个天下上,须要面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自然、社会、人生。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在当来世界生存。它们供应理解释天下的模型,然而,既然是模型就意味着它们仅仅是假定性知识,意味着它们的可错性,也意味着旧的模型须要被新的阐明模型替代,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迭代。纵然是相对客不雅观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就像牛顿经典物理学会被相对论取代,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宇宙。不过,相对论也不是完美的阐明模型,我们对这个天下仍有无数的困惑,须要新的阐明框架来回答。以是,实质上,我们一贯以来所做的并不是办理问题,而是供应对问题相对较好的回答。
确实,互联网、人工智能使我们随意马虎地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得到答案不即是增加知识,也不即是办理了问题。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很难说它创造了新的知识,供应了关于天下的未知问题的解答,它更多的是对既有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再者,我们除了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迷惑之外,更有对付人生问题的迷惑。对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期待从互联网或人工智能那里得到一劳永逸的解答。人生的问题要在切实的生命体验中去求解答,对付人买卖义或人生代价之类的追问将是我们人类永恒的问题。
人类知识的进步来自我们对天下永一直息的追问,对天下的惊异感让人类保持活气和活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抑或是在文化艺术创作等各领域,我们都强调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并不能使这个天下祛魅,天下仍旧而且将连续向我们闪耀着神秘的光辉,向我们呈现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对天下的问题不会减少,也不应减少。
•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
机器人逐一
作者:端午
“请你将这本小说的主题、故事大纲和紧张人物梳理出来。”我对逐一说。
“请稍等。”逐一用标准的普通话回答。她看上去与真人相差无几,是我一年前购置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助手。
大约一分钟后,我办公桌上的电脑收到了一个电子文档,里面正是我想要的内容。
我快速看完逐一的整理。由于这篇小说我读过,以是,我看出个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她领悟了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写的,但是,这些文章本身有误,以是她的总结也漏洞百出。
“请在后台加上一个删选条件:评估只基于作品本身,不可引用或修正来自网络的非威信机构发布的资料。”
“请稍候。”逐一立即回答。
我又问她:“这本小说虽然说的是家庭故事,但是很适宜改编成悬疑电影,你以为呢?”
这一次,逐一停顿了少焉才开口:“是的,虽然小说氛围相对轻松,但是人物关系错综繁芜,可以进行调度和改编,变成悬疑电影。”
胡扯。
我心想。如果小说要大幅度修正,险些等同于原创一个故事,那么改编的意义何在?
逐一虽然比最初时更适应我的思路和行业,但是,有些问题她仍是找不着北。
“那你改编一个故事我看看吧。”我恶作剧似的下了指令。
三分钟后,我的电脑接到了一个新文档,字数约三千字。
果不其然,她的故事领悟了网上对这部小说的概括性先容、多本天下名著和获奖电影的桥段,小说的人物关系涌现缺点,情节也完备改变,变成了一个与原作险些毫无关系的故事。
我看着那个杂糅百家的故事,叹了口气。
不像农人利用镰刀,或者工人掌握电动生产流水线,这个机器人的演习过程是一个磨练。
可是,如果要利用人工智能,这个过程无法省略。
“故事总要独特才好看。如果是已经写过的、拍摄过的,就毫无吸引力。人类不喜好重复。”——这也是演习,即将我对一件事的判断导入她的系统,让她知道我的喜好。
“你说的并无依据。”没想到,逐一竟然表示反对,“根据大数据剖析,目前人类最爱的故事桥段都在这个作品中:关系分裂的父母,并不亲近的兄妹关系,学校霸凌,童年阴影,爱情受挫,事情中遭遇不公……在目前网络小说、短视频中,这样的情节组合市场占比86.9%,长篇电视剧和电影会选择个中几种进行组合……”
“这不是我的审美。”我打断了她的话,“你是我的助手,你要屈服我的判断。”
逐一机器地回答:“好的。我以你的见地为准。”
随后,我们开始事情。我们的合营是:那些须要创意的部分由我亲自完成,而那些参考原著或者程式化的部分则交给她,这样我可以提高写作效率。
然而,统统并不顺利。我写完的内容录入她的系统,再指令她将接下来的部分完成,结果她并未按照我的设想来,而是连续写出杂糅各种已有作品的内容。
“逐一,你是否有版权意识?”无奈,我只能这样问。
“有。”逐一立即回答,“我的大脑存储了全天下各国有关版权的法律条款。”
“那么,你这样借鉴百家写成新故事,是否违法?”我很不客气地质问。
“我所进行的借鉴和改编都在法律容许范围内。”逐一淡定地回答。
“……”我沉默了少焉,又问,“那么你有创作的名誉感吗?当你写出不同于他人、优于他人的作品时,你有幸福感、造诣感吗?”
逐一沉默少焉,回答:“现在还没有,但是,未来会有。”
我看着她溘然感到异样,彷佛是淡淡的恐怖。
我定了定神,决定连续演习。
“请你根据以下情节变动,完成一场剧本笔墨:小帅和小美在餐厅相遇,开始很愉快,后来不欢而散,详细内容请见小说第212页到216页。”
——我将男女主角的人物改成了“小帅”和“小美”,意图是防止泄密。虽然逐一的生产公司说基于我个人产生的数据不会透露,但是,我不信。
逐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我打开看,心情瞬间有些暴躁。有时候我真想砸了她!
逐一的视觉系统捕捉到了我的神色,迅速剖析出我的生理,她眉心的灯红了起来——这是她对我发出警告时的表现。
……
• (作者系影视编剧,参与过多部影视剧编剧事情)
蒯乐昊、黎衡、徐强、端午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