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
我们本日来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化过程。

李姓的来源

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当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气,以官为氏,称理氏。
传说皋陶裔的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大众李\公众姓。
后来理氏改为李氏。
李耳是最早的姓李的历史人物,也便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当代美术家学者王大有师长西席绘制的姓氏图腾“李”

李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李”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化

李,上面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的“子”表示后代,果实。
“李”的本义便是树木的果实。
详细来说,是指李树。

果子酸甜的李树,是在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好的高产果树,民间会普遍制作李干、李脯,作为长途跋涉的食品。
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于因此李干李脯赠送别行的亲友,成为盛行风尚,并逐步演化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化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李字的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李”字,清晰的表达了树木和果实的关系。
古人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不雅观察树木结果,用象形符号木表示树,是写实,用人类孩童的样子表示果实,是写意。

甲骨文“李”

金文“李”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弧度,更显都雅。

金文“李”

篆书高度发展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须要,涌现了很多篆书“李”的写法,他们虽然形态互异,但是都没有离开李字本义的字形变革构造。

《六书通》中的“李”

战国期间,楚简体的“李”有了手写的随意,笔画涌现了流线型,弧度不再像篆书那样大,同时也不再刻意追求字形的平均。

战国楚简

到了汉代,隶书成熟,把篆书木的一个弧线变成直线,成为长的“波画”,下部分的弧线省略为两点,唯一保留弧度的是子的竖钩,是篆书弧线的遗绪。
《史晨碑》中的“李”,洒脱稳健,清爽旷达。

《史晨碑》中的李

到了唐代,楷书成为成熟的字体,有了力度变革和提按抑扬,结体也更加严谨。
唐代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憨实刚强,如同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汉。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

行书“李”在楷书笔意之上,增加了运笔的牵连和呼应性,用笔更加随意,更能发挥个人的情绪元素。
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李”,透露儒雅之气,速率不温不火,下面的“蟹爪钩”写的别有特色,和末了一笔的“横”构成了很好的呼应。

董其昌行书“李”

草书增加了笔势的动态,更具有宏不雅观的视角。
在草书中,字只是线条经由的一段轨迹。
以是,也称之为“一笔书”。
明代王铎的草书,上面的“木”快速有力的简化为点状,之后引笔而下,连环弧线完成“子”,轻重变革明显,字体有力而有动势,整体感极强。

王铎草书“李”

“李”字的异体字

在笔墨的演化过程中,除了通用字体之外,也存在异体字,古书中常常涌现,他们或者是原字的增加部件,或者是重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下面这两个便是“李”的异体字,右边是增加部件,没有改变原意。
而左边这个,则是另一种理解了。
“月”该当是“肉”的演化,“里”是声旁。
大概这个字形,是想表达果肉的含义。

异体字“李”

李字用场最多的含义,便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
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