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好AI》是一个大胆且成熟的记录片“试验品”,电影式的阐述办法、国际化的故事视角,让它和人工智能一道把人类的想象力带到“穷极之处”。
文 | 青山
2015年有一个大新闻,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捐赠了一千万美元给一家创立了仅仅一年的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这家组织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安全性,他们的目标是要担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是有益的。
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生命3.0》这本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终生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在记录片《你好AI》中,他也频繁出镜,试图从学者的角度,让我们不仅看到人工智能的锦绣出路,也能意识到它的潜在风险。
9月2日起,《你好AI》在优酷播出,每周一更新一集。共5集,每集18分钟的记录片,包括火星操持、激活历史、自然物语、进化方舟、未来视界等,从⼈⼯智能与⼈类发展关系的视⾓,展现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运用落地,以及对⼈类社会的帮助与改变。
畅想,而不是定义
近日发布的《环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技能步入商业化阶段后,在环球各紧张城市的创新领悟运用概况,以及其将对金融、教诲、数字政务、医疗、无人驾驶、零售、制造业、聪慧城市等各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长久以来,国产记录片在展现科技,尤其是这类未来科技的议题上总是捉襟见肘。但《你好AI》其实让人惊艳了一把,虽然叙事视角从人工智能切入,但讲的却是人类与宇宙、历史和自己打交道的故事。
奥妙的艺术性构思、不落俗套的画面力,让这部记录片从一开始便具有了国际传播的真实底色。主要的是,这部记录片的传播逻辑不是由内而外,而是从一开始便站在了国际视野。拍摄周期长达120天,采访77位人物,拍摄43个机构,超过亚、欧、美、非等四大洲,足迹遍布20余个国内外城市。
光是开篇的第一个故事“AI助力地外研究”,就从美国旧金山的“艾伦望远镜阵列”到中国贵州天坑里的“中国天眼”。随后又从撒哈拉沙漠附近的马拉喀什,回到美国的前沿发展实验室。
站在全人类的视角,记录片作为一种呈现真实、反响真实的艺术形式,在讲述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体的真实故事层面发挥着至关主要的浸染。当记录片用影像的办法记录、讲述未来的科技变革时,被藏于个中的“人类故事”也得以被记录、传播和储存。
从知足于自我欣赏的海内视角,到主动迈向国际市场的国际视角,中国记录片的这种转含着让天下认识自己的渴望。
同时,国际环境哀求中国记录片必须找到适宜自己的传播策略,《你好AI》的这种考试测验也算是原生性的,由于它从出发时,便带着所有人类关心的问题。例如,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说:“我们科研的每一个方面,险些每一个量化的结果背面都有深度学习的内容。”而其背后的环球数据中央每年花费的电力相称于天下能源产量的2%旁边,科学家们正在高效率和降落能耗之间探求平衡。
《你好AI》把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直接搬到了不雅观众的面前,开启了更广阔更有趣的未来画面。这些内容会让你惊叹不已,更会让你感到非常信服,由于它讲述的统统,都来源于当下科技发展的现实。
在热点面前,《你好AI》有了一个示范性的态度:由于它不定义,而是通过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表达,让不雅观众重新思考我们周遭的天下。
影像的创新表达,不止8K
2018年12月,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一个贫瘠的角落里,三辆自动火星探测器正在完成它们的测试,该活动旨在测试机器人的自动导航和其他空间机器人技能以此来应对未来的火星任务。
这是不到一年前的科技新闻,但同时也是《你好AI》第一集中的精彩画面。
ESA自动化和机器人部门的卖力人说:“我们设计的硬件实验室测试没有考虑到自然带来的变革,从天空的光芒到景不雅观的形状再到沙子和岩石的纹理和颜色。通过这种办法在室外的操作证明我们的系统在比仿照环境要繁芜得多的环境中也能运转。”
人工智能,对付大多数不雅观众来说,光是要从繁芜的文献中梳理出最基本的理解也须要费些功夫。如何通过影像,尤其是纪实影像让不雅观众感同身受,仍旧是个巨大寻衅。
曾几何时,科技创新类记录片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究其缘故原由,不外乎不雅观众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它比文化类节目缺少吸引力,它又没有现实类节目的内在冲突,且呆板、呆板。幸运的是,《你好AI》正在冲破这种偏见。
首先它讲故事,除了火星探索的故事,《你好AI》也在讲景象预报的故事,还在讲保护东北虎的故事。拍摄技能得以更新,不雅观看办法已经转变。除了陈怡导演团队制作、季冠霖的讲授、深厚的人文情怀等,都是《你好AI》凸显出别样的气质。
更主要的是,作为中国第一部全8K变形宽银幕技能制作的记录片,该片从拍摄职员配置、制片方案、剪辑制作、CG制作上,都以电影记录片为标准。以是我们在不雅观看时丝毫不会有无趣,当所有来自外太空的音符交织在一起,我们又怎能想象,这仅是一部记录片呢?
猜想之外又彷佛情理之中。通过这个全知视角,衔接无序的画面空间,以情节化的叙事串联,并延展着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妙趣横生的视角切入让人惊喜,而镜头与场景的丰富也让这部记录片的积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技能到哲学,哪里是人类的穷极之处?
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无数巴庶民众心痛不已,唱起颂歌表达悲哀。在第二集的开头,一段真实的同期声把人们拉回那悲哀的一天。
“文物是不能永生,也不能再生的。”季冠霖的讲授词听起来残酷了些,但又彷佛不无道理,“当人类进化成熟,那些超越生存需求的创造力便已初现,我们的先人希望用这些建筑、绘画、雕塑,表达对永恒的渴求。在人类一直地创造和纪念中形成了文明。但永恒,从来薄弱。”
在中国敦煌,敦煌研究院用AI为文物打造“数字档案”,与侵蚀洞窟的风沙和生物“拼速率”,让文明更好地传承。研究院的吴健团队为洞窟做数字化采集事情,将每一幅壁画分成多少小份进行拍摄,再输出到电脑上拼接还原成整体壁画,形成与原作完备同等并高度清晰的数字档案。
但传统的记录办法有天生的毛病:无法办理的形变问题;很多洞窟没有摄距;洞窟内有很多障碍物。但在团队的互助下,人工智能被嵌入摄影设备,它可以在洞窟中自行移动、自动调节灯光,按下快门的同时,图像信息即时显示在拼图系统中。
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要讲人,《你好AI》以人的核心地位为根本,讲述人的故事。影片既回到敦煌的壁画中,又遨游到火星上,关注于人类的来路和去路,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的变革。
人类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关于这个问题,最大略的答案是,不知道。但看完《你好AI》,我们只管还是没办法看清未来的面貌,但至少武断了人类的信心。
从2000年开始到2017年,17年间人类均匀每天丢失2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野生东北虎的安全区也正在缩小,于是深山之中,野保摄影机成了守林人的眼睛,守护着海内仅有的24只野生东北虎。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老虎个体的踪迹、活动范围、栖息地特色、干系有蹄类动物及人活动的分布进行剖析,自动天生有代价的剖析报告,帮忙开展野生动物的状态监测和保护。“相称于AI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老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研究科学家李建国说。
《你好 AI》记录片监制和总导演陈怡表示:“从人文视角解读与展示AI这一创新大趋势,让大众更好地认知和理解AI,让社会更深、更近地感想熏染科技的力量。”
但我们能看到,这部记录片所做的考试测验远不止让大众“理解”那么大略,它却像立在这个历史坐标的档案一样,记录下人类正在迈出的最真实的脚印。这是记录片的意义,也是人工智能的意义。正如第一集结尾所说,“人工智能虽然不足完美,但却驱动着人类眺望星辰大海中的穷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