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由长影集团、长春理工大学主理的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论剧求本”电影主题研讨会举行,该研讨会连续四年作为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主要组成板块,为中国电影创作供应了极具学术代价和创作实践的主要资料。
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论剧求本”电影主题研讨会现场。 高龙安 摄
饶曙光表示,如今许多平台和公司建立起用于剧本创作的大数据库,有人认为,写剧本可以利用“算法”,由大数据供应基本的情节走向,以是不再须要编剧太多的创造性劳动。
饶曙光表示,算法、大数据的利用,让编剧从繁琐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把更多韶光和精力用于想象力的发挥。他认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须要算法和大数据,但更须要人的创意,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
饶曙光表示,上世纪80年代,很多著名影片的成功都是由于站在了“文学的肩膀”上,这些剧本由成熟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直到现在这些经典电影依然是电影人研究的工具。这个中的启迪是,电影人要重视文学,借助文学创作出高质量作品。中国电影人应看重内心、科技、想象力、文学等层面,让中国电影在与天下电影的对话中,展现出中国的文化力量。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说,曾有企业做过测试,得出的结论是用人工智能写不出最好的剧本,也写不出最差的剧本。“我就跟学编剧的同学们说,你们要好好努力,不要被AI取代。”
汪海林表示,有学校在剧作和导演专业的课程里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寻衅,有些课程设置是讲人对人工智能的演习,而不是讲对人的演习。他认为,传授教化的重点应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工智能,这可能也是摆在教诲事情者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