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刘畅、通讯员于海涛)听声辨鸟、AI识鸟、红外夜视……这些人工智能正在沉湖湿地大显神通,为事情职员对生物监测保护“武装到了牙齿”,靠用脚板不雅观测成为历史。

在保护区事情区楼顶,是用于监测鸟类的无人机库,它是专家们的“千里眼”。
只需轻点鼠标,无人机便自动打开机罩,以7公里为半径,按照提前方案的航线和拍摄节点,自动巡检、实时监控、抵近拍摄。

“这叫听声辨鸟。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向展示一台拥有近万种鸟声数据的做事器。
事情职员在湿地的水面、草丛共铺设了21台声纹采集器,鸟类张口鸣叫,设备就会自动采集并将声音运送到后台,与存储的鸟类大数据比对,很快就能分辨是哪种鸟。
去年就采集了百万条声音数据,被湿地专家们称为“顺风耳”。

“AI识鸟,事理类似人脸识别。
”在湿地深处,安装的高清拍照头抓拍的鸟类照片或视频,最大变焦40倍,能被后台软件精准识别,并用红框在屏幕上自动框出,提示鸟类的名称。

听音辨鸟 AI识鸟 人工智能在沉湖湿地大年夜显神通

9月22日,沉湖湿地正在运行的湖北省首套湿地智能监测系统。
(资料图片)

到了夜晚,过去基本上是盲区,如今能自动开启的红外夜视设备,拍摄动物的夜间活动,再通过轮廓大致确定其种类,实现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测。
保护区还给20只候鸟安装了定位追踪器。
目前,从沉湖湿地飞出去的鸟,最远可以追踪到6000公里之外的俄罗斯附近,为候鸟迁徙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电信和电力部门的支持下,沉湖湿地在野外安装了供电设备和光纤,采集效率大大提升。
每年通过人工智能设备采集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的数据达100多万条,近3年采集了290万条。

“我们建成的这套湿地智能监测系统,在很多方面是创始的,准确度高达90%以上,可以精确节制鸟类的迁徙与变革。
”冯江先容,截至目前,保护区创造的保护植物已从315种增长到441种,保护鸟类从153种增长到现在的293种,个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

沉湖湿地面积达17.4万亩,相称于16000多个足球场的大小,是武汉市唯一的国际主要湿地。
这么广阔的面积,仅靠20多人的小分队用腿力进行不雅观测记录与剖析,不仅辛劳且难以完备覆盖。
如今,人工智能呵护着这一方“鸟类天国”。
每年从春至冬,200多种、10万多只候鸟,陆续来到沉湖湿地栖息、勾留并陆续迁徙。
借助人工智能,鸟儿来来往往都能在这里留下清晰印记。

据理解,2023年,武汉建玉成市聪慧湿地系统,覆盖全市13个湿地自然保护地和3个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实现了对鸟类自动识别、物种追踪、环境监测、调度指挥、威胁预警等主要功能。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威信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