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俗话叫印把子、章子,顾名思义,便是以印为信的意思,盖了戳,即是信用加身,好比"见字如面……"。
天子和百姓、官府和民间,日常都须要用印。不同的印信代表不同的身份,印的信用含金量也大相径庭。印信的名堂,大有讲究。
印信的种类印信按照所有人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皇室印信。玺和宝,常日叫御玺、御宝。玺是天子印信的独占称呼,宝则天子、皇后、亲王等皇室其他职员的印信都可以叫。清代天子用的玺和宝一共三十五方。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的印信都叫金宝。
清朝皇后金宝
妃子的印信不能叫宝,只能叫印,由于用黄金打造,也叫金印。郡王印信是金饰银印。
第二类,衙门和官员印信。除了皇室的玺、宝、印,衙门印信又可以细分为五种:
印,正规常设机构利用。关防,经济部门利用,临时印信也用。图记,内府、边陲衙门利用。条记,州县主簿、守备等利用。钤(qián)记,各省基层文职官员利用。
还有一种和图章类似的印信叫戳记,屯子的地保利用。图章和戳记,都不在朝廷统领范围,由当地官府找人雕刻、管理。
《钦定大清会典》对不同级别的衙门、官员印章规定十分详细。
银印或银质关防,除衙门外,以下官员可用:文职一二品,京内三品,顺天、奉天二府,外承宣告政使司,武职一二品。
铜印关防、图章,除衙门公章外,以下官员可用:京内文职三品、詹事府以下,外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以下,内外武职三四品以下。
第三类,百姓印信。
百姓也有自己的印章。不识字的平民,没有印章,就用指模代替。指模大略、实用,直到本日还广泛利用。
衙门的行在印
清代官印实施双印制,堂印和行印。顾名思义,堂印便是保存在衙门不动的印,行印便是主官外出时携带利用的印。为了差异,行在印在官称之前加刻"行在"。
行在印起源于多尔衮。顺治六年(1649年),摄政王多尔衮谕礼部:我带兵在外,政令须要多个衙门下达,官印不便携带,"各衙门各另铸一颗加一行字。著礼部作速造办,各该衙门携用。"此后双印制在各衙门推广,并延伸随处所官和军队。如巡抚、总兵除正印外,都有行营印。
天子行宝平时保存在寝宫,天子出巡,行宝由内阁学士捧宝随行。各衙门行印平时放在库房,外出时由衙门卖力管印的官员贴身携带。
新官上任,都要将堂印、行印捧到大堂上,举行拜印仪式。②
印信形制
印的材质一样平常用银或铜,关防材质用铜或木,官员、文人印章用铜或石,平民用石或木。百姓指模材质,哈哈,有机的。
齐白石不仅是中国画的大家,也是刻印大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4岁的齐白石开始学习刻印。齐白石回顾自己所用的印章材料,有寿山、青田、鸡血、田黄等等石料,"贵重得了不得",还为了一块青田石跟人打赌,冒险倒退着走过一条溪上的独木桥。③
印有印纽。印纽的形状有两种,一种便是大略的直纽,和现在的公章把子没太大差异。另一种是雕刻的动物纽,紧张有:皇太后金宝盘龙纽,皇后金宝交龙纽,皇贵妃、贵妃金宝蹲龙纽,妃金印龟纽,亲王、世子金宝龟纽,郡王金饰银印麒麟纽等等。
衙门官印和所有文官、三品以下武官印信都用直纽,一二品武官用虎纽。
关防都是直纽,长方形,有银、铜、木材质。图记为铜质直纽,长方形。
铸印机关
清代对官印管理严格。官印一贯由专门机构卖力制造。宣统以前,铸印由礼部专管。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印铸局,专门卖力衙门印信铸造。
印信的铸造有规定的程序。衙门印信须要奏请朝廷批准,再交礼部铸造。
印笔墨样
皇室成员妃子以上印信,"均清篆左、汉篆右,用玉筋文"。亲王、世子印信用芝英篆体。文职二品以上官员,用尚方大篆。京官三品和外省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用尚方小篆。二品以上武官,用柳叶篆。京官四五品、外官三四品,用钟鼎篆。京官六品、外官五品以下,用垂露篆。内外武职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悬针篆。④
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定的二十五宝之一,38cm×30cm,阳文"天子之宝",左满右汉,篆体
"提督山西总兵官印",10.5cm×10.5cm,正方形
"定边将军之印",蓝印,满汉文合璧,10.5cm×10.5cm
清代官方用印,除朱砂印油外,也有用红、紫、粉、蓝等颜色的,个中蓝色只能在国丧期间利用。
光绪年间内务府某衙门的关防
图记
图章
戳记⑤
用印实例光绪末年,清廷实行新政,新设一批衙门,邮传部是个中之一。从邮传部的奏折汇编中清晰还原了清代官印的管理系统编制。
一是衙门大印:正印、关防、行在印一个都不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玄月二十,清廷成立邮传部,主管轮船铁路电线邮政。玄月二十四,新成立的邮传部上奏,要求批准铸造印信,并先期临时刊刻木质关防。
奏折中说,"办理统统事宜须有印信,方足以昭信守,应请旨饬下礼部铸造颁发"印信,并且在印信未到以前,答应邮传部自行刊刻木质关防,内容为"邮传部之关防"。皇太后、皇上"依议,钦此。"⑥
新设衙门的卖力人第一件事便是奏请朝廷批准铸印,印信没有铸好之前,经朝廷赞许,可以临时自行刊刻木质的关防代替。
一个月往后,邮传部再奏,请示"开用关防日期",报告已于玄月二十五开始利用木质关防。⑦
次年正月,礼部铸造的新印交给邮传部,正月二十六,邮传部开始利用,印信的笔墨内容为"邮传部印"。同样,启用印信也要向朝廷报告。原来临时关防"自行销毁"。⑧
这次报告,"开用新铸印信片",邮传部用的是"片"而不是奏折。"片"是附带夹在别的奏折里面的短小报告。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邮传部上奏,要求铸造"行在邮传部印"。情由是"查旧制,在京各衙门皆有颁给行在印信,以备行幸跟从随时钤用",得到光绪天子批准。⑨
一个衙门的官印,前后四次向朝廷专报,耗时两年多,经历临时、正式和外携三种印章。正式官印叫"印",印文为"邮传部印"。临时官印叫"关防",印文为"邮传部之关防"。行在印叫"行在邮传部印"。
二是内设机构和官员用印。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邮传部与军机处商定邮传部内设机构有船政、路政、电政、邮政、庶务五个司,承政、参议两个厅。七月初三,邮传部奏请五个司按规定要求礼部铸印,承政厅、参议厅铸造"三四品厅印",两厅的"佥事"为正五品官,要求"援照内阁文籍之例,各铸五品铜印一颗"。
这两个厅的卖力人由丞、参兼任。邮传部设左丞、右丞各一人,左参议、右参议各一人,佥事四人。丞、参名义上是厅领导,实际上紧张跟随部领导(尚书、侍郎)办事,有点像是秘书长。厅的详细事情反倒是佥事在卖力。以是,邮传部要求除了两个厅的官印以外,还为卖力的佥事另铸铜印。
玄月十一,礼部奏片报告印已铸好,邮传部于是派人领回。玄月二十,各厅、司"敬谨开用",销毁临时木质关防。开用新印,专报朝廷。⑩
三是下设单位印信利用关防。
按照《邮传部官制清单》,邮传部应设图书馆和通译局,草创期暂统设一起,名为图书通译局。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邮传部奏请依老例"请礼部铸铜质关防一颗,文曰:'邮传部图书通译局关防'",并请在铜质关防没有下发之前,先自行刊刻木质关防开用。
上谕:"依议,钦此。" ⑪
四是下属企业印章管理。
晚清铁路培植每每一事一议,朝廷临时授予大臣专任或者兼任卖力人,有点像钦差大臣的系统编制。比如直隶总督袁世凯按属地统领原则,曾兼任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这种兼职,像钦差大臣一样,也有专门的关防。
唐绍仪曾被朝廷委任为办理京汉铁路大臣息争决沪宁铁路大臣,邮传部成立往后,唐绍仪任侍郎,相称于铁道部副部长。角色转换之后,唐绍仪迅速将"办理京汉铁路大臣"和"办理沪宁铁路大臣"两枚关防上交邮传部,干系事情也就转由邮传部集体卖力。⑫
其他新建铁路,无论官办商办,都由铁路主管部门邮传部(邮传部之前曾是商部)向朝廷奏明刊发木质关防,并报告启用日期。关防笔墨一样平常为:"总办×××铁路事宜关防"。
光绪三十二年,云南腾越铁路开办,邮传部奏明刊刻发给关防为"总办滇蜀腾越铁路事宜关防"。
纵然铁路主理方为公司,关防的批准、刊刻、颁发也是一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蒲铁路开始培植,培植主体为山西同蒲铁路有限公司,培植过程中须要公章。由于是临时机构,礼部制造、颁发公章到山西耗时太久。邮传部奏请,由邮传部刊刻一枚木质关防,内容为"总办山西同蒲铁路有限公司关防",照老例管理,事后销毁。⑬
木质关防利用久了往后,会涌现字迹模糊征象,须要改换新的关防。程序还是一样,由主管部门向朝廷奏请批准后以旧换新,但旧关防须要"截角缴销",便是毁坏性销毁。宣统三年四月初八,邮传部奏请改换四川川汉铁路公司木质关防。⑭
参考书目:
①《清代典章制度辞典》178页,中国公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胡忠良《"行在印"与"钦差关防"》,《中国档案报》2016.10.14
③《齐白石自述》5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
④《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八《礼部▪铸印》
⑤《清代文书档案图鉴》321页,岳麓书社2004
⑥《请饬铸印信并先刊木质关防折》,《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13页,文海出版社
⑦《奏报开用关防日期折》,《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15页,文海出版社
⑧《开用新铸印信片》,《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25页,文海出版社
⑨《请饬铸行在邮传部印信折》,《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355页,文海出版社
⑩《请旨饬铸本部厅司印信折》、《本部各厅司开用新印日期折》,《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75页,139页,文海出版社
⑪《请铸颁图书通译局关防片》,《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169页,文海出版社
⑫《吸收京汉沪宁铁路关防折》,《邮传部奏议类编、汇编》445页,文海出版社
⑬《请颁同蒲铁路公司关防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481页,文海出版社
⑭《四川川汉铁路公司换给关防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2073页,文海出版社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好本文/作者,文末讴歌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