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欧阳晨雨(陕西)
民法典独立成篇,是民法典编纂的最大亮点之一。从传统来看,无论法国民法典的三体例体系,还是德国民法典的五体例体系,都更加看重对“物”的权柄的保护,而不是对“人”的权柄的保护,均未对人格权“厚爱三分”。受立法传统影响,在较长的一段韶光内,人格权立法并未独立成编。
立法是时期精神的产物。人格权规定,无论内嵌于民法典,还是独立于民法典,都是特定时代的倒影。百年沧桑,世事巨变。经历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数十年洗礼,我们对民法典的需求,对个人权柄保护的需求,已到了迫不及待的时候。随着民法典出身,人格编的“升格”独立,法律对人格权柄的保护,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覆盖范围也更为全面。
明确预防性骚扰任务,乃是人格权编的一大打破。这些年,性骚扰风波时常见诸报端,首先是界定难,究竟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性骚扰,很难作出判断。再便是惩罚难,有关主体不作为。比如,发生在2016年12月的“某银行业务线副总经理欲潜规则女下属”事宜,公司最初迫于舆论,对涉事的关某某仅作出停职反省、停发季度奖金等惩罚。如此轻微处理,很明显是相安无事,很难说有什么本色性的效果。
根据人格权编的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笔墨、图像、肢体行为等办法对他人履行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任务”“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该采纳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方法,防止和制止利用权益、从属关系等履行性骚扰”,既以列举办法界定了性骚扰行为,也明确了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预防任务,有利于更精准地规制性骚扰。
对肖像权的全面保护,也是人格权编的重点所在。2019年初,AI技能换脸在网上风行一时,A明星的脸可以毫无痕迹地变成B明星的脸,在从未参演过的电视、电影中“出声显影”。通过某软件,不少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顶替”明星塑造的角色,并能转发视频片段到社交平台,直到被工信部约谈。对付明星或者其他当事人,这种新近问世的AI技能并不友好,本色上构成了对公民人格权柄的陵犯。
对付这种情形,只管纽约州设立的A08155法案中已有规制,明确“故意制作虚假视频应该被视为敲诈”,但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显然更进一步,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能手段假造等办法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赞许,不得制作、利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此,对付AI技能换脸等陵犯肖像权,将不再是“真空地带”,也将处于法律的规制之下。立法站在了技能浪潮的前头。
加强隐私权保护,也是人格权编的力作。在互联网、大数据时期,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层出不穷,人肉搜索、电信诱骗、偷拍侵权等时常发生。只管人们对此切齿腐心,如何规制却成了问题。之前,媒体曾宣布过不少事例,为了给家中装修购置建材,或者购买房产,给发卖商、中介商等留下了电话等信息,从此骚扰电话不断,乃至遭遇电话“轰炸”,令人不堪其扰。
根据人格权编,“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密查、侵扰、透露、公开等办法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履行“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办法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等六种行为,由此为电话短信骚扰、私密空间偷拍等各种陵犯隐私权行为,划出了一道能干的红线。
人格权编的核心,无非“肃静”二字。从生命权、身体权和康健权,到姓名权、名称权,从隐私权到个人信息保护,人格权编以对人格权柄的悉心保护,让每个人都更有肃静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