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陈良杰、赵叶苹、陈凯姿
云帆弄影水澄清,画里椰城地炳灵。
海口,我国最南真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海南岛母亲河南渡江入海口得名。自宋代开埠迄今,已逾千年。
从“天涯隔绝之险境”到“一里出三贤”,古老文脉浸润传承,滋养出享誉海内外的“琼台福地”;从“常患于水”到“人水相亲”,生态管理箕裘相继,造就一座国际湿地之城;从“商舟所聚处”到“一带一起”主要支点,多元文化激荡交融,滋养独特浓郁的开放气质。
在海南省海口市拍摄的海口湾景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蒲晓旭 摄
江海奔驰,新潮迭涌。新时期的人文海口、生态海口、开放海口,正加快培植海南自贸港核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当代化海口篇章。
兼容并蓄文脉长
“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
自古以来,海南岛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但又因“绝险南荒”被认为是“九去世生平之地”。然而,孤悬外洋的地理樊篱,并未阻挡中华文化互换交融的脚步。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游人如织。多口海南出土的汉代铜釜静卧展柜,诸多游客因其四耳上精细的纹路和瑞兽立像而容身。
“将军引弓,伏波开琼。”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叮嘱消磨伏波将军路博德过海登岛。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兴吉说:“铜釜是史料证明的中原与海南联系的发轫之始。”
弦歌不辍,书声琅琅,琼台书院已成为海口主要的历史人文地标。新华社 郭程 摄
南北朝“岭南圣母”百越领袖冼夫人开拓海南、加速推进汉庶民族领悟;“五公”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南宋名臣李光、胡铨兴办学堂、传播文化、培养人才;明代“海南双璧”丘濬和海瑞以刚毅刚烈清廉品质和经世致用思想垂范千古……
如今,冼夫人信俗“军坡节”每逢新春在琼北村落庄举行;“海南第一楼”五公祠前,“琼台福地”七井八巷十三街中,市民游人相继而来;以丘濬和海瑞命名的丘海大道川流不息;琼台书院弦歌不辍,书声琅琅……
“海口文化在千百年汉黎领悟、移民南迁的互换碰撞中创新发展,形成了既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又极富海岛特色的兼容并蓄的滨海城市人文特色。”海南文化学者蔡葩说。
多元原谅的海口诚挚收受接管每一位来客。一代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融入并爱上这片热土。42岁的安徽人何杰华15年前到海口创业,本着对文化的热爱,他从企业职员变为海南历史文化的宣扬者,精心制作了300余条短视频,旨在让更多人瞥见“另一壁的海南”——这里不但有旖旎的海岛风光,还有动人的传说、动听的故事和沉甸甸的历史。
“在海口我从未觉得到自己是外地人,在这个足够原谅和豁达的地方,我也变得更加原谅了。”何杰华感叹。
悠悠文脉,“源远”更需“流长”。
8月13日,市民在位于海口市的海瑞文化公园里闲步。新华社 张丽芸 摄
海瑞文化公园2022年底改造一新,成为感怀先贤嘉言懿行的主要场所;重点改造的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4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美海岸线上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如海口湾演艺中央、“天空之山”驿站等,引进或创演《苏东坡在海南》《黎族家园》等精良舞台剧,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市民游客的美好生活持续“加码”。
一座传统与当代交融、厚重与活力并存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在南国海岛闪耀。
百年治水焕新颜
悠悠江海水,是流淌着43条紧张河流的“水城”海口的命脉;治水,亦是这傍海依河之地古往今来的必修作业。
百年蛇桥千亩田,绿浪荡漾好风光。
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国仓村落美味河上,一座500多年前为治水而建的古老石桥,长约200米,如伏卧灵蛇,水涨则隐,水退而现。如今这里是市民嬉戏休憩的网红打卡地。
百年蛇桥,如今是市民嬉戏休憩的网红打卡地。新华社 郭程 摄
据记载,明代时任翰林院编修丘濬回故里为母守孝,当地壅水成川,民不得耕,童叟来前,泣泪以告。丘濬即带领百姓就地取火山岩垒成石桥,并疏通河道,挖掘渡口,以办理水系暴枯之患。“一旦水落,禾苗熟年”,农人得以恢复活产、安居乐业。
蛇桥一公里外,始修年代更早的岩塘陂、亭塘陂水利工程,被誉为“海南都江堰”。唐代宰相韦执谊被贬海口后,见寓所附近野外埠势高,旱时无法灌溉,涝时渗出无所,农人苦不堪言,便雇工开凿岩石,砌成堤岸。病逝前,他叮嘱后代续修塘陂。到明代,两座塘陂才建筑完成,直至今日仍可“引水长流,灌万顷而渺然”。
修水利、护生态、利民生。一部艰辛的治水史,铭刻着海口人孜孜以求改进水环境的愿景,更彰显出海口知古鉴今的城市品质。
鱼虾漫游浅底,红树遍布岸滩。站在海口市鸭尾溪湿地公园栈道上,年逾70的市民黄永荣感叹:“这里有闹市久违的清新感。”而早些年,鸭尾溪是一块“城市伤疤”:水体黑臭,行人捂着鼻子过。
治水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海口把治污工程作为民生、民心工程打造,通过截污控源和疏通水系,鸭尾溪重焕活力。如今,绵延160余公里的瑰丽海岸线映着朝阳晚夕,近3万公顷湿地点亮城市“绿心”……作为环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海口便是一座“不设围墙的湿地公园”。
鹭鸟在经由管理后的湿地觅食。新华社 杨冠宇 摄
敬畏自然,方能生生不息。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清代的“奉官立禁”碑和民约村落志仍熠熠夺目,记载了从乾隆至道光年间,当地村落民种红树、禁刀斧,“以扶村落长久”的生态保护约定。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培植作为重中之重”。
沿着总布告指引的方向,2022年,海口启动“六水共治”项目,以水污染全域综合管理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还海于民;2023年,海口近岸海疆和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一些珍稀动植物重现自然保护区。
当下,海口正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培植,连续向绿而行,让水清岸绿、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俏丽景象触手可及。
互换互鉴谱新篇
琼州海峡南岸,碧海蓝天如画。
空中俯瞰海口新海港综合交通枢纽站,形如鲲鹏展翅,蔚为壮不雅观。当前,海南自贸港加速封关运作准备,重点口岸举动步伐培植风起云涌。
海口市新海港码头,客滚船等待装船过海。新华社 郭程 摄
这里沿海岸向东20余公里,正是“白沙津”。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代的白沙津已是“商舟所聚处也”,此后商旅云集,海舶辐辏。
北枕海安,南近交趾,东连七洲,西通合浦。优胜的地理位置,孕育着开放基因。明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途避风港和补给站,近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在此交融,商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演绎着百年多来海口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独特的风采。”蔡葩说。
溜达在海口钟楼一带,中西合璧、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街区映入眼帘。曾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为民国期间南洋侨商还乡兴办实业所建。如今,百年迈字号的门匾、雕花的窗棂,大大小小的干菜晾晒在阳台,邻里之间隔着阳台谈天喝茶……600多栋大小建筑,600多年历史,12条街道,构成了海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原住居民生活气息最浓郁的骑楼街区。
千百年来,开放、原谅、进取的基因,始终流淌于海口的“血液”中。
“白斩鸡、斋菜煲、地瓜叶……”道地琼菜,吸引着四海游客前来品尝。琼菜源于中原,历经两千多年景长,融汇闽粤烹艺,接管黎苗食习,引进东南亚风味,在调和传统五味时自成章法,菜系年轻又特色光鲜。
“我们打造琼菜品牌美食IP,举办各种美食互换活动,已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央的亮丽名片。今后,我们将深度挖掘琼菜‘开放’‘博杂’的文化内涵,推动琼菜不断出新出彩。”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刚说。
游客在海口骑楼老街不雅观看舞狮演出。新华社 郭程 摄
习近平总布告在海南稽核时强调,要“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新时期的海口,开放特质更加光鲜,开放步伐更加武断。
作为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举办地,每年欢迎来自环球的消费佳构参展,外企纷纭“加码”投资中国;环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海口国际免税城购物热潮不减;成为澜湄旅游城市互助同盟的首批中方城市……海口的国际范和开放度愈发凸显。
与此同时,海口外向型经济发达发展,近年来海口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94%,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70%;空港海港航线不断加密,去年以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已开通共建“一带一起”国家和地区航线20多条,未来将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
海口不雅观澜,潮翻浪涌。站在新的历史出发点,海口正奋力书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