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厂已经不知足于开拓社交产品让真人社交了,他们已经开始探索虚拟人陪伴社交的领域了。
但是从现在AI客服的智能化来看,AI并不能完备理解人类的意思,更别提陪伴了。
即便如此,为什么大厂依旧在虚拟人的道路上一起狂奔呢?本文作者对此揭橥了自己的意见,与你分享。

前不久百度输入法推出了一款AI侃侃产品,结合多模态交互(措辞、视觉、触控等多种模态领悟)、3D数字人、自然措辞处理(NLP)以及自己顶尖技能天价演习出来的,暨“海内首款情绪陪伴型虚拟博主”——林开开(男)和叶悠悠(女)。

通稿中还提到“这两位拥有靓丽形状、会聊又会撩的超写实数字人,将在百度输入法的AI侃侃功能上,为超6亿用户供应24小时在线陪伴、拟人化谈天、感情治愈等做事。
据测试期间统计,单人用户每天在AI侃侃的谈天频次超过50次,逾86%的用户公开点赞对话内容。

作为一个前智能音箱产品经理、现打算机视觉的产品经理,看到百度AI侃侃产品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这个产品可谓是集当下人工智能热门技能为一身的集大成者。

我和AI聊了一下昼被气哭了

我第一韶光上网做作业,并更新了百度输入法,信心满满的体验这个上亿参数、海量数据、无数人工调教出来的超级牛逼的对话AI,内心OS是这一定比京东小蜜、淘宝XX的“智障”客服靠谱多了,这可是被谷歌大牛声称有自主意识的自然措辞大模型诶(谷歌科学家XX即Lamda之母声称自己演习的模型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意识了,然后被谷歌开除了)。

试用之前我还和“不信邪”的朋友Darcy 各种battle,一顿从专业非专业角度阐明这个AI侃侃跟之前的ai谈天佑手有多不一样,“大模型是多么前辈的技能”,“花样安利科幻电影中的片段,人们未来可以跟虚拟情绪陪伴博主和谐相处”,“你要对科技发展抱有信心”,但是刚说完没多久我就又被打脸了。

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

以下是我跟AI侃侃又帅又会撩的男主“林开开”的谈天记录:

「AI侃侃」谈天记录

聊完之后,我不以为我的空虚的灵魂有被治愈、情绪有被抚慰,上外洋滩、东方明珠也不想去了,宛平南路600号反倒是对我更有吸引力。

这个事情第一次让我一个“资深业内人士”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一次次我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但是一次次我们又被现状把梦境敲碎。
我们以为我们找到了“大模型”、“多模态”这颗救命稻草,能到达我们想要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彼岸,冒死折腾,末了创造走到头创造还是一壁墙,上面写着“此路不通”。

就好比我们一边努力推广着AI智能客服,各种宣扬的天花乱坠,但是每次自己碰着紧急问题找平台客服的时候,第一韶光还是冒死探求“转人工”的入口。
我们不愿意承认人工智能为人工智障,但是很多情形下我们的各种“智能化产品”确实智商堪忧。

那么,“虚拟人陪伴”是一个伪命题么?

真的有人须要一个虚拟人陪伴自己么?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大家每天跟真人互换不是更好么?为什么要找一个虚拟人还不断秀智商下线的人互换?

一、每个人内心都是一座孤岛

实在成年人每个人的天下都是孤独的,俗话说,“人生不快意事八九,可与人说二三。
”很多事情没办法跟亲朋好友讲的时候,感情还是须要一个出口,过去可能是记日记、找一个树洞、深夜电台热线,这些实在都供应了一个感情出口,具有很好的私密性乃至匿名性。
但是很多互换办法供应的是单向的交互办法、很多情形下人自说自话,很难得到跟真人互换时的有效反馈。

以是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的主要之处就在于,既能办理私密性还能办理互换反馈,由于朋友会给出有效的建议,但是人性是繁芜的,再深厚的交情也有可能由于更高的利益或选择而遭遇背叛。

金钱至上的时期,情比金坚的交情仿佛更加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姐妹花”、“谈感情伤钱”,年轻人更加乐意选择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进行互换,只要他足够智能。

以前很火的,有网友失落恋了找10086短信客服谈天便是一个范例的都邑人群“孤独内心”的写照。

10年前的10086就可以治愈情伤了

二、虚拟人可能是最空想的互换办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实在跟虚拟人是人类最空想的互换办法。
由于跟虚拟人互换可以做“渣男渣女”,由于你只须要索取不须要付出。
正凡人与人互换维系关系的条件是双向的,即索取和付出。

比如你给别人倾诉负面的感情,未来也要帮别人排解负面感情,而对付虚拟人则不须要。

在大表哥去年主演的一部德语电影「我是你的人类」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是一名科学家,参与了一个高科技人工智能试用活动,男主则作为人工智能伴侣与女主生活在一起,由于男主不论是外表还是性情都是完备按照女主的喜好设定的,包括生活中各种小惊喜、各种安慰与陪伴,除了他不是真人,其他的体验比真人乃至要好100倍,可谓是“完美伴侣”。

电影「我是你的人类/定制男友」

女主的某个社恐科学家朋友就有选择与虚拟人组成CP,而且感情确实很好。
但是女主却一贯提醒自己不能沉沦,由于虚拟人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们是会由于体验很好而因此上瘾,从而损失了与真实人类互换的能力(由于真实人类互换一定是会有正面有负面,必定不完美)。

虽然女主选择人间复苏,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做的如此完美,可能至少一半人类会选择就此沉沦了(类似选择黑客帝国里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电影「黑客帝国」(AI PM必看电影之一)

三、虚拟人供应“感情代价”

回到本章节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须要虚拟人,这个是不是伪需求?

如果虚拟人足够智能,具备“认知智能”,相称于一个EQ和IQ双高的人,你不想跟TA谈天么?或者不仅仅是谈天,你会不会想要很多事情跟TA一起做,乃至共度余生?

再说到电影,漫威系列的「Jarvis」在超级英雄们碰着问题总是能第一韶光提出办理方案,在钢铁侠性命攸关的时候总是能帮一把,时时时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缓解下尴尬的气氛。

电影「Her」中,男主跟青梅竹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后来男主碰着了这个电脑程序,有着“寡姐”声音的虚拟人,在男主生活阴暗时点亮了一盏灯。

打消《我是你的人类》中大表哥精良的皮囊产生的影响,Her中的寡姐没有肉身,只是声音的存在。
却能724的无论是地铁路上、晚上独自一人的家中一贯陪伴的男主,他们有着精神层面的互换,乃至超脱了之前男主的任何一段亲密关系,男主由于这个虚拟民气境逐步明朗了起来。

电影「Her」,女主“寡姐”全程没有露脸

只要人工智能足够智能,就可以为人们供应各种代价,不论是深夜王者光彩匹配不到真人的虚拟AI陪玩,还是一个耳边的虚拟陪聊,还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伴侣,人们有需求,而且还很急迫。

四、那,为什么还会涌现「人工智障」?

既然需求这么急迫,场景需求人们在科幻电影中早早的设定清晰,人工智能技能也发展了很多年,乃至一些研究都表明人工智能具有了自我认知能力,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跟10年前的10086客服比彷佛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还是像是一个「人工智障」?

我想给出的阐明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一贯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即学术界很多成果或者是设定都是及其空想的状态,或者是一个限定场景,而我们现实天下却无比繁芜,是一个混沌系统。

比如再拿刚才提到的王者光彩AI绝悟举例子,现在虚拟人在游戏中做的很好,不仅仅完成了商业化,而且现在还有不同级别的AI陪练,从青铜到钻石。
这是由于王者光彩是一个限定环境,大家都在王者峡谷里,一共就有上中下三条路,一共九座防御塔,所有的游戏规则都很清晰,所有英雄的技能和限定都很明确,每个技能触发对应的输出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期的,也便是说输入和输出的组合都是可穷尽的;通过规则一条条列都可以列出来;以是游戏中的虚拟人便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反正我现在已经分不太清楚对方是人还是机器了,除非他们打字骂我。

王者光彩的AI绝悟

此外,购物场景也是一个好场景,比如淘宝直播中最近上了一系列虚拟主播,紧张应对需求便是由于真人主播不能724播,主播不在的时候虚拟主播就在直播间里帮着大家解答一些购物问题,或者对付一些小店请不起真人主播,就费钱买一个虚拟主播,这样也支持了直播能力。

因此这个虚拟人设定便是一个导购角色,场景限定,顾客来都是要买东西的,理论上虚拟人的知识只要环绕商品的各个维度足够详细,实在弗成也有一些万能话术作为兜底,输入输出也是可以穷尽的,大家也都可以接管,毕竟大家不会去找一个虚拟导购谈论“人生大事”。

再或者大家看到各种智能客服,都是垂直领域的。

实在人工智能发展早期,就叫做专家系统,专指譬如某一个专业领域,我们把所有的可能涉及问题列举出来,并掩护形成相应的回答,通过一些规则来给出回答,这样便是一个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的限定便是你只能问这个领域的问题,不能超纲,超纲专家就不会了。

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用到的,比如电阛阓景、水电煤、银行、通信等根本做事的客服(包括不限于电话、小程序、app等),这些都是垂直行业。
他们的用户都是带着相应问题来办理 “干系业务”,这样就符合限定场景、限定输入,具备构建专家系统的条件。

以是智能客服也是AI虚拟人商业化运用广泛的另一场景。

各行各业的智能客服

但是随着体验的升级,大家仍旧还是会以为AI很傻的是另一个缘故原由。
虽然现在垂直领域场景限定了,问题有边界了,但是AI仍旧招架不住自然措辞(口语)表达的多样性。
比如同一个问题,就有很多种发问办法,如果AI没见过这种说法他可能就傻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问答库里设定的问题是“衣服的尺码,衣服怎么搭配,材质、价格?”,如果消费者一上来问了句“衣服透不透?”,对付人们很常见的问题,这个可能就对付AI就超出边界了——由于我们人类除了“专家知识”之外,我们还有知识。
我们知道夏天女生会担心衣服太轻薄,里面的亵服就很随意马虎“走光”,以是一样平常选择夏季衣服会兼顾轻薄和不透,才会提这样一个合理问题。

回到开头AI侃侃这个产品设定,“海内首款情绪陪伴型虚拟博主”,那么这个场景便是一个开放域问题,由于人们的问题可能便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任何限定——相称于准备考试但不见告你考哪科?

针对这类问题,学界提出了大模型,即用全网的海量数据来演习一个超级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来办理人们开放领域的问题。
大模型的效果,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并没有科学家们想象的那么乐不雅观。

就连深度学习开山鼻祖之一LeCun最近都坦言“大模型方向错了,智力无法靠近人类”。

这么说不无道理。

大略来说,你以为一个人做到可以EQ和IQ双高,且可以很好的跟各种人打交道仅靠把四库全书、大英百科全书、辞海、词源等等各种书都看了且记住了就可以么?

答案一定是No。

这个谬误就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的论断“真命题的总和是自然科学”一样,学者们还是太纯挚了(就跟我刚开始对付「AI侃侃」抱有不切实际抱负同出一辙),你们对付人性和人类社会的繁芜一无所知。

由于人类社会中涉及到前面提到的人文、历史、风土习气、政治、伦常、宗教等等。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是个繁芜精湛的问题,或者但凡涉及到人的问题就不能用大略的规则或者是有限的知识进行穷尽,由于人总能冲破规则不是。

想要让AI变得无所不能,还须要很多各个维度的知识积累(不仅限于笔墨/自然措辞)和数代的技能迭代发展,犹如LeCun的回答:“措辞只承载了所有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类知识、所有动物知识都是非措辞的;因此,大措辞模型是无法靠近人类水平智能的。

由于这不是一个一挥而就的事情,大模型不是救世主、元宇宙也不是、多模态也不是,大家对付技能的发展保持谨慎乐不雅观的态度就好。
我们看到AI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知道他不知疲倦、很少犯错、边际本钱险些为零,但是也知道目前的AI是有边界的,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AI来做兜底。
由于目前所有商用的AI办理方案,末了还是要靠人工来兜底。

以是末了的结论便是:打工人短韶光还不太能被取代,但是那些完备依赖于规则、完备不依赖人性(包括不限于同理心、共情、感情代价、人文知识等等)的职业可能就要担心了。
由于AI在理论规则上确实会做的比人更好,人会犯错,机器设定好规则后不会。
以是说做机器性重复事情的人被替代这天夕问题,希望看到这对付大家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也有一些帮助。

末了替我的读者们或者是对付人工智能保持好奇的人们提一个问题:既然技能不成熟,为什么大家还这么执着?

用一句也是刚学到的话回答:“由于人类要进步,就有人要踏入无人之境。

技能冲要破,就要有人不断试错,不断考试测验,而科学技能是第生平产力。

专栏作家

大仙河,"大众年夜众号:大仙河知识学堂,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7年AI产品干系履历,专注AI产品化(元宇宙、数字人、全息通信等)领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学术和工业界的桥梁。

本文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原创勉励操持》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不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供应信息存储空间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