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19日宣布,闪电是气候学中最繁芜、最受关注的征象之一。
从实质上讲,闪电是狂风雨期间产生的电场中大量能量的开释征象。
只管闪电在人口稠密地区早已不再构成问题,但仍旧能对自然环境或特定的生产生活活动(如航空、风力设备或输电设备)产生重大影响。
截至目前,雷电预测系统一贯依赖卫星、机载系统或传感器的不雅观测结果。
这些技能不但造价高昂,预测结果也不太精准。

不久前瑞士和英国大学的一组研究职员研发出一个人工智能系统。
该系统只须要任何气候站都能网络的4个数据参数:距地面两米处的气温、风速、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

为了演习和完善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科研团队搜集了瑞士自2006年以来12个气候站有关闪电的所有记录。
在这个弘大数据库的根本上,研究职员研发出一种算法,以期在4个参数与闪电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模型。
通过机器学习,这个模型逐渐能够将每10分钟产生的4个参数的变量与发生率极低的闪电征象联系起来。
人工智能系统终极通过这种办法学会了如何预测闪电何时何地发生。
随后研究职员还在气候站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预测韶光的准确率较高,而预测地点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

西媒科学家可运用人工智能猜测闪电发生的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