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徐欣涛 刘昊东 罗鑫

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通报火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技能天下领先,“冰立方”成天下首座智能化水冰转换场馆,主媒体中央聪慧餐厅机器人烹饪送餐“一条龙”……2022北京冬奥会充满创新活力,在场馆培植、后勤保障、疫情防控等方面闪耀着科技之光。

前沿科技助力更快、更高、更强

冬奥赛场上,运动健儿们一次次寻衅着人类极限。
在他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联络”的道路上,一件件搭载“黑科技”的“战袍”为他们保驾护航。

北京冬奥会丨立异添活力科技之光映照北京冬奥

为了给中国运动员供应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装备,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央2020年初在北京服装学院正式成立,旨在办理“快、护、暖、美”四个关键技能问题。

“我们研制的防刺防切割面料是两种高性能纱线的复合,可以同时兼顾超强、超韧、超弹的性能。
”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央专项卖力人张鸣雯先容,“短道速滑比赛服全身利用防切割面料,可以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

“之前运动员们在崇礼演习时,普遍反馈体感温度较低,影响了运动员演习。
”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央主任刘莉先容,团队目前紧张通过两种路子办理“暖”的问题,一是提升纤维保暖率,二是利用主动加热技能,把电能量转化成热量。

除了比赛服,比赛园地同样对运动员的发挥至关主要。

走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近1.2万平方米的冰面平滑如镜。
加拿大速滑队教练耶洛内克说:“这个冰场很俊秀,大概是天下上最俊秀的。
冰场面积很大,但室内却很暖和。

图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新华社 张晨霖 摄

“‘冰丝带’的冰面是天下最大采取二氧化碳制冰的速率滑冰场馆冰面,制冰过程的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掌握在0.5℃以内,不仅提升了效能,而且制冷更加均匀,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的成绩。
”北京国资公司董事长岳鹏说。

国际奥委会制冰工程顾问阿·吉·萨瑟兰表示,利用相同数量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800多倍。
此外,该技能可以担保无论运动员滑到第几圈,冰的品质都一样好,让比赛更公正。

5日,冬奥会速率滑冰比赛在“冰丝带”开赛。
在率前辈行的女子3000米比赛中,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得速滑首金,并冲破20年之久的冬奥会记录。

“黑科技”暖了运动员

“我现在处于‘零重力’模式了,这真的绝了!

入住冬奥村落的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在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时兴奋地分享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东西”——房间里的智能床。

智能床采取影象棉材质,可自由调度角度,在睡姿、坐姿平分歧场景下为脊柱供应最佳支持,分散身体压力。
智能床还内置传感器,可以对就寝状态进行监测,还设有推拿、闹钟推醒等功能。

每天一到饭点,主媒体中央聪慧餐厅里的各个“机器人厨师”便开始劳碌起来。
饺子、馄饨、红烧牛肉面、汉堡、薯条……无论中餐西餐,“机器人厨师”都得心应手。
烹饪完成的食品会通过空中云轨,自动投递对应餐桌上空。

这个面积约3680平米的聪慧餐厅,短短几天就成为各国媒体在社交平台争相“秀体验”的“网红打卡地”。

就餐职员在媒体餐厅体验智能送餐做事。
新华社 贺长山 摄

“我对这个餐厅印象太深刻了,食品味道很棒,机器人炒菜、上菜非常高效,用饭不用等待,全过程不用手去打仗,干净又卫生。
”国际广播中央保障职员马蒂努斯·盖曾说。

据先容,主媒体中央聪慧餐厅采取汉堡机、煲仔饭机、智能炒锅等十多款智能烹饪及传送设备,不仅自动化、可视化、高效化,优化人力本钱,还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减少了人与人的打仗,降落疫情传播概率。

从做饭、配送、消毒、测温,到移动售货、客房做事、导游翻译,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在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劳碌着。

勤恳的“AI”们涌如今冬奥村落、比赛场馆和主媒体中央,供应着各种暖心做事,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有效保障了防疫事情,真正起到“科技抗疫”浸染。

为了保障冬奥交通运输,中国特意在京张铁路上推出北京冬奥版5G高铁。
列车具备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堪称环球创始。

这趟科技感十足的高铁列车拥有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自动门控等功能,将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事55天。

1月21日,京张高铁冬奥列车开启赛时运输做事。
新华社 邢广利 摄

绿色科技让奥运更清洁

“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

“绿色”是中国办奥的主要理念之一,贯穿北京冬奥会从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
环球瞩目的开幕式演出更是将中国办奥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本届冬奥会开幕式融入人工智能、实时运动捕捉等大量科技元素,遵照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称其为“一场科技驱动的视觉盛宴”。

中国人讲究推陈出新,在绿色理念愈发深入民气的本日,中国以科技为支撑,力求奉献一场绿色的体育盛宴。

据先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39个场馆中,全部实现了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赛期全部利用绿色电能,这些电能由河北省张北地区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供应。
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

赛场外,绿色交通也在为低碳环保助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利用的交通做事车辆包括氢燃料车、纯电动车、天然气车、稠浊动力车及传统能源车。
个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比约85%。

据预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利用的氢燃料车、纯电动车等赛事交通做事用车将减排约1.1万吨二氧化碳,相称于5万余亩森林一年的碳汇积蓄量。

本届冬奥会秉承的绿色理念,展现了中国在绿色科技方面的能力,以及武断应对景象变革的决心。
(参与采写:王春燕、马晓冬、岳冉冉、张逸飞、王君宝、周杰)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