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

博士生毕业论文与作品

序言

2022 清华大年夜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博士生卒业论文与作品

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出发,用艺术本体措辞进行发散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元、多样的艺术办法充分表达各自的真实体会与感悟,由此去融通美术与科技、艺术与科学。
以小见大,用真实、诚挚、有思考深度的艺术作品来回应这个最好与最坏并存的时期。
道虽迩,弗成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绘画系是同学们永久的家,不管走多远,有韶光了就回来看看,和老师、同学在俏丽的清华园、熟习的画室、工坊里聊聊发展的经历,烦恼与幸福,忧伤与快乐。

文中言 绘画系主任

陈文楠

毕业论文题目:

《 材料与不雅观念 ——中德当代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

导师:宋克

表现主义是起源于德国并在欧洲广泛盛行的主要艺术流派。
在当代中国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创作不仅看重形式风格、主题内容、材料技法等本体措辞的实现,在艺术思想、情绪不雅观念等精神性的表达上也达到了新的阶段。

本文立足于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与德国的当代发展脉络,结合两国各自社会文化背景,分别环绕神话题材、历史题材、文化题材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对各清闲绘画措辞、审美意蕴和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剖析和思考。

研究结果丰富了表现主义绘画理论,对表现主义绘画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辅导和借鉴意义。

《火红年代》

130cm x 19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工业影象·百年首钢》

150cm x 15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百年首钢》

190cm x 19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时期之光》

200cm x 18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脊梁》

180cm x 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吴熙

毕业论文题目:

《 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绘画中的拼贴意识 》

导师:顾黎明

图像信息化时期,西方绘画中呈多重性、多意性、非线性和问题性等思潮和特点,从完全转向多重杂糅。
这种参与物和图像并置的潜移默化,使绘画的不雅观念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变革。
但将“拼贴”限定在当代主义期间谈论有很大局限,由于对图像材料的杂糅、拥抱差异与容忍混乱等是新媒体文化涌现后才涌现的征象。

论文基于立体主义“拼贴”绘画,重点谈论“拼贴之后的拼贴”,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具有“拼贴意识”与图像信息化等特点的西方绘画。
文中提出的“拼贴意识”不是一个共识观点,而是多样性开放的。
绘画中不限于材料的剪切粘贴,以多重的、非线性的思维意识来重构空间,来自拼贴,但不等同于拼贴,称谓“拼贴意识”。
论文梳理并论述了“拼贴”在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办法转换的主要性,阐明“拼贴”不仅仅是空间形态的表现方法,更是深层的思维意识与哲学思考。
正是20世纪初的拼贴思维意识撬动了当代艺术中绘画的多向度发展。
是手腕,更是创作办法与背后的逻辑支撑,“拼贴意识”是一种绘画创作中的思维转换,理解并经历这种转换,能完成当代西方绘画逻辑自洽中主要的一环。

这种思维意识凸显西方当代绘画的多重性、多向度方面对人的存在办法的认识。
从拼贴到杂糅,从材料到图像的稠浊与模拟,画面中视觉的“差异”不是单一、线性或中央聚焦,而是拼接性办法的嫁接挪用。

《有物相合·欢腾》

180cm x 200cm 综合股料 2022年

《有物相合·传唱》

180cm x 200cm 综合股料 2022年

《有物相合·光阴》

180cm x 200cm 综合股料 2022年

《花式舞者》

60cm x 70cm 综合股料 2020年

《日暮舞者》

60cm x 70cm 综合股料 2020年

赵拟

毕业论文题目:

《 抗志烟云——中国山水画“烟云”不雅观念与画理研究 》

导师:陈辉

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烟云”表现具有主要的意义和浸染。

古典山水画“烟云”表现的意义在于它反响出中国古人分外的“烟云之好”。
关于这一点,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都能表示出来。
这个中的深层根源自然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为紧张决定成分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认为,先民对“烟云”的原始认知、先民对宇宙本原的理解、先民对悦性畅神的快感、先民永生久视的渴望、先民霞举飞升的愿想以及先民对变灭无常的好奇等是山水画“烟云”不雅观念天生的直接文化根源。

古典山水画中“烟云”表现的浸染同样不容小觑。
“烟云”本身变灭无常(时有时无)、虚(半透明)、飞腾(轻、飘、动)等物理特点对山水画表现画面空间、营造画面氛围、调度画面虚实和节奏等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浸染。
其余,古典山水画中各种“烟云”表现的技法和流变,都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的缩影。
以是,研究山水画“烟云”画理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被反复加持的清华荷塘之霜降前后》

240cm x 120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寒塘雁迹》

200cm x 18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隐于林》

200cm x 18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枝头暮韵》

180cm x 9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江蓝天

毕业论文题目:

《 清代字画鉴藏印研究 》

导师:苏士澍

字画鉴藏印即字画藏品上以鉴赏、收藏为目的而钤盖的非字画创作者本人的印记。
本文首次以清代宫廷和私家字画鉴藏用印为研究主体,对鉴藏印的源起、发展及其流变进行了整体梳理,着重探究了清代内府字画鉴藏活动的开展情形及内府鉴藏印的利用规制、清代代表性鉴藏家的印鉴及利用偏好、清代文人风尚影响下的鉴藏印审美衍变等,并对传世清代鉴藏印记进行了整理,从材质、印面形状、印色、字法、章法、刀法等角度进行了印章形制与艺术风格的本体剖析。
考虑到鉴藏印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本文将清代鉴藏印的研究置于清代字画鉴藏史、文人篆刻史以及学术文化史的宏不雅观背景下展开。
本文认为,清代文人学术风尚的转变,是造成清代字画鉴藏印的入印笔墨、艺术风格、审美效果等发展衍变的主要成分。

《楷书录郑燮题画诗》

138cm x 34cm 2022年

《隶书对联》

138cm x 34cm 2022年

《拟古印屏》

138cm x 34cm 2022年

刘思仪

毕业论文题目:

《 虚谷绘画措辞研究 》

导师:李睦

本文以清末海派画家虚谷的绘画艺术为研究工具,通过梳理、考证虚谷所处的社会背景与艺术环境,以及他本人在面对外部天下变革时所做出的人生选择,逐步探析影响虚谷绘画艺术形成、发展的社会学成分。
而后深入探究虚谷的主体精神建构与绘画传承脉络,以求明确虚谷的审美精神追求与绘画风格特点。
末了针对虚谷独特审美精神的绘画形式表现展开剖析,以贴近绘画本体措辞的研究视角,直面虚谷绘画艺术措辞各层面的实质问题,并以“画面构造”中的“形态、形色、形质”三个要素为切入点,核阅解析虚谷的“生命体验”、“形式预言家”以及根植于传统中国画本源所呈显出的“当代因子”创新代价与意义。

《太行风采》

200cm x 20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远村落》

50cm x 5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四条屏》

196cm x 50cm 纸本水墨 2014年

孟禄新

毕业论文题目:

《中国当代抽象绘画措辞研究 》

导师:顾黎明

首先是绘画措辞自身演进与批驳的内在诉求,其次是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导向的推动,以及从当代到后当代文化转变的影响,从内在和外在驱动了中国抽象艺术措辞的发展。
本文紧张磋商了中国当代抽象绘画措辞发展中六个紧张探索方向和措辞特色,并就其历史背景、内在成因、发展过程及当下现状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这六个方向:一是措辞中不雅观念性的强化和多样性追求,二是媒介材料内涵的挖掘和表现力的张扬,三是中国办法在措辞中的参与,四是韶光与空间新认识在措辞中的呈现,五是创作主体行为在措辞中的参与与表现性的再造,六是近年几何抽象形式的生动与多样化处理。
在与之干系艺术家个案的艺术实践研究里,通过研究阐述代表性艺术家个性化绘画措辞中形式、不雅观念、办法等的打破、蜕变过程,从艺术家的角度建立一种点的纵向的研究路径,与横向措辞形态面的研究相呼应,力求达到一种全方位的研究模式和立体的研究成果。